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获得以中花11号和中花15号为受体亲本构建的T1代标签系4416份。通过大田种植观察和对产生的变异进行跟踪和分析,对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以及标签系间变异和标签系内变异进行了区分。对存在明显系内遗传变异的标签系,通过统计系内的分离比例和进行基于T-DNA区段序列的特异PCR检测,判别标记基因型与突变性状是否共分离,从中鉴定筛选出T-DNA插入引起的功能丧失突变体。进一步分离侧翼序列,检测侧翼序列与突变表型的共分离状况,对发现的单拷贝插入突变破坏的功能基因进行基因和功能预测,为分离和克隆功能基因打下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对4416份T1代T-DNA标签系进行表型鉴定,共发现有520份左右的标签系有明显的表型突变,约占观察的标签系总数的11.8%。其中的绝大多数突变性状为可遗传的变异。在可遗传的变异中又存在系间拟纯合突变和系内表型明显分离两种突变类型。(2)突变表型十分丰富,涉及生育期、株叶形态(株高、分蘖力、植株松紧度、叶形、叶色、生长极性)、穗部形态(穗形、穗颈节、粒形、颖花、芒)、类病斑等4大类等14种性状的变异。(3)总体而言,2品种的突变发生频率无明显差异。中花11的突变频率为9.52%;中花15为9.58%。株高、生育期、叶色、雄性不育这4类性状有着相对较高的突变频率(超过1%)。株高和叶色的突变频率在品种及年度间表现稳定,而生育期、雄性不育等性状的突变频率波动较大,表明后一类性状的表型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判断是否为可遗传突变时需特别小心。(4)对一个突变标签系而言,一般仅在一种性状上表现明显的性状分离,但在个别情况下,同一个系中也会同时出现2种或2种以上的突变表型。在存在多突变表型的标签系中,大多数系的不同突变性状在株间表现为独立遗传,即不同的突变表型主要出现在不同的突变单株上,多数突变单株仅涉及到一种性状的变化。但在极少数的标签系中,突变单株上同时出现2种或2种以上突变表型,且几株突变单株上的突变表现是相同的。(5)通过T1、T2连续世代的共分离分析,发现系内存在性状分离的可遗传变异中,多数并不是T-DNA插入突变。T-DNA插入突变的比例大约为4.2%。(6)在T-DNA插入突变中,可区分出单拷贝、串联多拷贝和非串联多拷贝插入等不同类型。除了单拷贝(包括某些串联多拷贝)插入的标签系能够通过侧翼序列分析的策略克隆目的基因以外,某些非串联的多拷贝插入系也可以用同样的策略进行目的基因的克隆。此外,对感兴趣的组培变异也可以根据图位克隆的方法克隆目的基因。这样,也能够提高突变体库的利用效率。(7)通过插入片段及其侧翼序列与突变表型的共分离检测,筛选出5个T-DNA插入突变体,为进一步分离、克隆相关功能基因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