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分析——大国伙伴关系的模式构建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_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之后大国关系中合作多于冲突,对话多于对抗,“伙伴关系”成为国际关系中一种新型的合作形式。本文选择以中欧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作为切入点,利用作者设计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分析,并在比较的基础上探讨这一理论框架的可行性。本文试图在个例分析与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研究冷战后大国伙伴关系的分析模型。 在第一、二部分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关于论文选题的一些基本情况、确立了大国伙伴关系的理论框架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一,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国际合作关系。它是冷战后在非霸权机制下产生的两个国际行为体为了实现某些共同利益或者互补利益希望在彼此认可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下通过谈判和协商的方式解决存在的分歧与冲突的一种双边的合作关系。其实质是各国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从而试图克服冲突达成合作的一种关系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则取决于共同利益与国际机制的存在。其二,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具有不同于冷战期间国际合作的独特性。对于在后冷战时代形成的这种新型国家间合作的形式,笔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分析参数并据此进行了阐释,即后冷战时代的特征、合作的平等性、共同重大利益、合作共识、制度化机制和合作的全面性。 第三部分作者借助于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分析框架,对中欧关系进行了探讨。在对冷战期间的中欧关系和冷战后中欧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冷战后的中欧关系在上述六个分析参数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可以说,经过冷战结束后近十年的发展,中欧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已经基本建成。 第四部分中作者又运用该理论分析框架对中美关系和中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六个特征性指标中,后冷战时代的特征是三者共同具备的。但是除此以外,中美关系仅仅具备了经济利益的互补性一点,而不具备合作的平等性、合作共识、制度化机制和合作的全面性等特征。而中俄关系除了后冷战时代的特征之外,还具有合作的平等性、共同国际战略利益、制度化机制等几个方面的特征。所以从质的角度来看,中美关系和中俄关系都不充分具备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特征,但是中美关系与中俄关系在具体的程度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提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对中欧关系的个例分析和对中美关系、中俄关系的比较分析,来探讨该理论框架在分析大国关系中的现实可行性。本文的结论是文中所提出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可以用来分析国家之间的伙伴关系,并能够对伙伴关系的程度做出一个质的判断,并对伙伴关系的不足之处做出一定程度的分析。但是该模式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的内容,例如该理论分析框架的每一个分析指标与伙伴关系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各个分析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伙伴关系中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等。因此,有必要在继续研究的基础上对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分析框架做进一步的完善,从而为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和推进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一定的帮助。
其他文献
本文就力图以各国学者的论述为基础,并结合中国相关的实践,对公约的适用问题做一番梳理,希望能够对中国涉外贸易中的实践有所裨益。  本文简要介绍了公约的成立背景、公约的地
现代公司中,所有权与控制权职能日益分离,董事职权急剧膨胀,董事会实际上已成为公司治理的中枢机构。公司董事作为公司的内部成员,其个人在公司中的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是一致
20世纪90年代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中国农业出现了一次较大影响的变革,即农业产业化经营。这种经营方式主要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
反腐败合作日益成为中美双边合作中的重要内容。《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联合国历史上通过的第一部指导国际社会反腐败斗争的法律文件,为中美两国的反腐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国际
随着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国际贸易(特别是种子贸易)的发展,植物新品种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虽然经过FAO和UPOV等国际组织的多年努力,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建立了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村问题及农村工作再次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先进的城市,落后的农
随着国际社会各成员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加深,不仅仅在政治领域,还有文化领域、经济领域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起来,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与客观趋势,它深刻的触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