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对于价格双轨制的历史、形成原因以及影响进行了梳理,并区分了不同市场分割程度下的价格双轨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利率双轨制划分成了完全市场分割的利率双轨制、强市场分割的利率双轨制和弱市场分割的利率双轨制。本文还将中国的利率双轨制和美国的利率双轨制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美国的利率双轨制是在通胀压力下自发形成的,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而中国的利率双轨制的形成则是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又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就影子银行的界定而言,本文在梳理了不同的对于影子银行的界定之后,将中国的影子银行划分为资金源于传统银行系统的影子银行和资金源于民间的影子银行,本文认为前者的扩张才是中国影子银行崛起的关键所在。在强市场分割的利率双轨制变为弱市场分割的利率双轨制之后,资金来源于传统银行系统的银信合作和银行理财规模的飞速膨胀导致了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的迅速膨胀。本文还对中美影子银行的成因进行了对比研究,本文认为,中国影子银行的形成与扩张与利率双轨制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影子银行的扩张在1986年前属于利率双轨制驱动下的扩张,而在1986年后美国影子银行扩张则是为了规避较为严格的资本金监管。从根本上看中国影子银行以及利率双轨制的成因在于二元产权结构,而美国影子银行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监管规避。本文还对于中美影子银行对于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本文从二元产权结构和父爱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利率双轨制的成因以及影响。本文发现国企相对于民营企业将优先获得资金(政治啄序融资),这不仅导致了民企融资成本高于国企的结果,而且间接导致了影子银行的兴起。政府的父爱主义使得政府以信贷成本优惠的方式对国有企业进行补贴,这使得二元的产权结构必然内生出双重利率双轨制的制度安排。利率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市场分割的下降都有利于抑制国有部门的扩张,进而有利于降低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的融资成本之差。在异质民营企业的假定下,本文发现制造业盈利能力的下降推动了房地产等高风险、高回报产业的扩张,在制造业不景气和存在房地产泡沫的情况下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会增大宏观风险,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该选择在宏观经济较为稳定的时期推进。本文发现,中国的利率双轨制问题从根本上说依然是一个产权问题,仅仅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而没有相配套的产权改革,中国的利率双轨制问题将难以得到解决。影子银行的兴起也可以被视作金融结构的变化,简单的从利率双轨制的视角出发无法深入的理解影子银行兴起的成因。本文从金融需求结构的视角对于影子银行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本文发现,影子银行的扩张机制在2008年前后发生了重要转变,在2008年前,影子银行扩张的主要驱动力为民营工业企业的金融需求。但是在2008年后,影子银行扩张的驱动力从民营工业企业的金融需求转变成了房地产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政府针对于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和紧缩性货币政策,都会对影子银行的扩张产生正向作用。政府的限购限贷措施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了无法从中央政府控制的银行系统获取资金的房地产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转向影子银行系统获取融资,推动了影子银行系统的快速扩张。影子银行的存在大大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民营工业企业资产回报率和一年期贷款利率之差,亦即国企与民企双轨之息差的确对于影子银行的扩张起到了正向作用。但是中国影子银行系统的扩张的成因远不止于利率双轨制,利率双轨制是中国影子银行扩张的先决条件,但是并非唯一的原因。影子银行扩张机制的转变与全球经济再平衡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背景下,外需的下降导致了经济增长速度和民营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这一方面迫使地方政府扩张政府支出规模以维持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也导致大量资金从民营工业部门流向了地产部门。这导致了地产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金融需求的膨胀,使得2008年后影子银行扩张的主要驱动力从民营工业企业变成了地产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本文的研究表明,虽然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与利率双轨制密切相关,但是完全将中国影子银行的兴起归咎于利率双轨制是不明智的。影子银行的兴起还与全球经济再平衡、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和房地产价格泡沫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问题都并非仅仅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得到完全的解决的,而是需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于产权体制的深入改革来解决。在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和房地产价格泡沫都尚未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和地产部门依然还会有旺盛的融资需求,此时如果货币当局将面临一个两难处境,若放弃对于银行系统的监管,放任银行系统满足地方政府和地产部门的融资需求,那么就将导致风险富集于银行系统内,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若货币当局对于银行系统进行较为严格的监管,那么在弱市场分割的利率双轨制之下,地方政府和地产部门依然会转向影子银行部门争取融资,这将导致影子银行的兴起,货币当局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努力也将宣告无效。美国的经验也表明,即便在不存在利率双轨制的条件下,针对于银行部门的资本金监管等监管措施依然会导致影子银行的扩张。因此在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从需求端入手,硬化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逐步解决房地产价格泡沫问题,才是解决好影子银行问题的关键。本文还对于影子银行和经济增长速度和TF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本文的研究表明,影子银行的扩张既有效率效应,又有寻租成本效应,其对于经济增长和TFP的影响都是非线性的。就影子银行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来看,在影子银行的规模较小时,影子银行的扩张以效率效应为主,其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正面的;但随着影子银行规模的继续扩张,其寻租成本效应开始逐步凸显,影子银行对于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也就开始下降了。而就影子银行和TFP之间的关系来看,由于影子银行有利于资金从效率较低的国有部门流向民营工业部门,这使得影子银行的扩张总体上有利于TFP的增长,但是当影子银行的规模过大时,影子银行对于TFP的正面效应将下降。本文的研究还表明,在2008年后,由于影子银行扩张的驱动力由民营工业部门转变成了地方政府和房地产部门,影子银行扩张对于TFP的推动作用下降了。这是由于地方政府部门和房地产部门对于TFP增长的推动作用较弱。在本文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当建立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上,本文的研究表明,从根本上看,利率双轨制源自于二元产权结构和政府对于国企的父爱主义,在政府对于国企的父爱主义和二元产权结构持续存在的情形下,事实上的利率双轨制将一直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在形式上放开利率管制,并无法真正解决利率双轨制问题和影子银行问题。只有从根本上降低政府对于国企的父爱主义,继续推进对于国企的产权改革,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利率双轨制问题和影子银行问题。第二,对影子银行的治理离不开硬化地方政府预算约束和对于房地产价格泡沫的治理。本文的研究表明,在2008年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和房地产部门的扩张成为了影子银行扩展的主要驱动力。如果不硬化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不治理好房地产价格的泡沫问题,那么来自于房地产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金融需求不仅将带来影子银行的过度扩张,还将降低影子银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正面效应。本文的研究发现,在2008年后,由于地产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取代民营工业企业成为影子银行扩张的主要推动者,影子银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正面作用也下降了。第三,紧缩性货币政策和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将刺激影子银行的扩张,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效果被影子银行的反向变动削弱了。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当将影子银行的影响也考虑在内,中央货币当局应当逐步探索新的货币政策框架。第四,政府应该抑制影子银行的过度扩张,在二元产权结构的大背景之下,影子银行的扩张一方面有利于让金融资源从国有部门流向民营部门,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影子银行的扩张还会加剧寻租行为,导致企业融资成本的成本。从总体上看,影子银行的扩张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影子银行的过度扩张则会导致其正面效应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