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偏磁对换流变压器有功无功损耗和换相角的影响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drop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直流输电单极运行或者地磁暴发生时,变压器中性点有直流电流流过,直流偏磁会造成变压器负载电流的谐波分量增大、无功损耗增大、局部过热、振动噪声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威胁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近些年随着直流输电工程的不断发展,其电压等级不断提高,输电线路上导线的电阻值越来越小,换流变压器的直流偏磁问题也日益严重。与交流变压器不同,换流变压器两侧分别连接着交流和直流系统,其结构和运行工况更复杂,直流偏磁的影响问题也更复杂。因此本论文以换流变压器参与的换相过程、非正弦负载电流、阀侧星三角接线差异这三个特点为切入点,分别研究换流变压器直流偏磁下的换相角、结构件有功损耗、整体无功消耗变化等特性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换流变压器直流偏磁对换相角的影响研究考虑换流变压器T型电路模型中的励磁支路,推导了直流偏磁下换相角的数学表达式;搭建了考虑换流变电感变化的换相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整流和逆变侧换相角随换流器触发角、直流电流方向、大小的变化规律以及一个周期内六次换相角之间的联系。利用换相电流仿真数据,构建了直流偏磁下直流系统电压和交流系统相电流波形,研究了换相角变化对其谐波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流偏磁下换相角会变小,触发角越小,直流越大,换相角数值减小的越多;换相角的减小使得交流系统相电流中出现高频非特征谐波,直流系统电压谐波次数由六的倍数变为三的倍数。(2)换流变压器直流偏磁下油箱和夹件涡流损耗(结构件损耗)研究通过磁路法,分析了换流变压器在额定和空载直流偏磁状态下油箱和夹件表面漏磁场的分布情况。利用(1)中获取的负载电流数据,对800kV换流变压器油箱和夹件涡流损耗进行了有限元仿真计算,并开展了 380V缩比变压器的直流偏磁实验,研究了油箱和夹件涡流损耗与直流电流和换流器触发角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结构件损耗与直流电流正相关,与换流器触发角负相关;直流偏磁下损耗数值等于额定损耗乘以损耗占比系数再加上空载直流偏磁损耗,其中损耗占比系数的大小为0至1,直流电流和换流器触发角越大,其数值越小。根据研究结论,构建了换流变压器直流偏磁下结构件损耗的简化计算公式。(3)换流变压器直流偏磁下拉板涡流损耗研究搭建了额定正弦激励下拉板涡流损耗的简化数学模型,结合有限元仿真计算,研究了拉板涡流损耗与电流频率的变化规律。按照(2)中油箱和夹件涡流损耗研究思路,进一步研究了直流偏磁下拉板涡流损耗与直流电流和换流器触发角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实际开两全槽的换流变压器拉板,额定状态下其损耗与频率的1.47次方成正比;直流偏磁下拉板损耗约等于额定损耗和空载直流偏磁损耗之和,且空载直流偏磁损耗与直流电流之间是类似于线性的关系,比例系数为0.038。根据研究结论,修正了拉板额定损耗公式中的频率指数,构建了负载直流偏磁下拉板涡流损耗与直流电流之间的直接计算公式。(4)地磁感应电流与换流变压器无功损耗关系的研究针对阀侧绕组为星型接线的换流变压器,分两段线性表示其铁心i-φ曲线,研究了无功损耗与GIC(Geomagnetically Induced Current)之间的静态数学关系。相应的开展了无功损耗有限元仿真计算和实验测量工作,对上述研究结论进行了验证。考虑阀侧绕组三角形接线方式,研究了 GIC准直流特性对无功损耗的影响,针对电路模型中不同的换流变压器参数,分析了其对无功影响的灵敏度大小。结果表明基于我国实际GIC水平,静态无功损耗与GIC之间是线性关系,比例系数在0.9-0.95之间取值;考虑三角形接线绕组的影响时,在GIC流向发生转变的阶段,其流向由流入换流变压器变为流出时,无功损耗较静态数值相比将会增大,反之则减小。换流变额定磁通和三角型绕组电阻对无功损耗的影响最大,灵敏系数分别为:-3.36,-0.33。本文不仅考虑了换流变压器本身结构尺寸和材料的因素,还将其所处的工作状况(换相、非正弦负载电流、阀侧绕组接线方式)进行了简化等效,包含在了分析模型中,对换流变压器直流偏磁下的特性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成果可为快速评估整流和逆变站中不同工况下的换流变压器遭受直流偏磁侵害的严重程度(换相角、结构件有功损耗、整体无功消耗)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中国电力系统的碳排放约占全国能源相关碳排放量的一半,电力系统的脱碳对于中国实现“30·60”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我国的能源国情和电力系统结构决定了火电的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渗透是未来低碳能源系统的关键。作为新兴的技术组合,含碳捕集(Carbon capture system,CCS)和电转气(Power to gas,P2G)的多能系统可以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形成碳元素链
随着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对于重大工程抗震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震动输入是结构进行动力分析的前提,对结构进行有效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地震动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地震动输入由传统的单点输入扩展为多点输入。然而仅通过现有的实测记录难以满足工程输入需求,需要进行多点非平稳地震动的人工合成。目前相关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其合成方法大致可划分为如下三大类型:无条件模拟、有条件模拟及其他合成方法
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与发电占比的快速提升,其间歇性和波动性的出力特点导致新型电力系统对灵活性调节资源的需求剧增。混合储能技术在实现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灵活的运行中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本文以多类储能技术前景评估为基础,开展了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发电侧、输配侧以及用户侧的混合储能方案优选及优化配置模型研究,探讨
过去二十年,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爆发式增长。截止2021年底,新能源总装机容量高达6.35亿千瓦,新疆、内蒙等局部地区短时间断面内新能源发电量最大占比接近50%。由于新能源电源故障等值内电势不恒定,短路电流波形畸变严重,导致基于同步机故障电流特征设计的保护动作性能下降。保护不正确动作引发新能源电源的大规模脱网,甚至威胁系统安全运行。因此,如何正确认知新能源故障电流变化特征,进而研究可靠的保护新原理是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要求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是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重要特征。聚光型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由于引入蓄热系统,能够在不增加系统不确定性的前提下使太阳能成为可调度资源,有望成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性技术之一。本文选取光热发电技术为研究对象,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为研究背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为研究落脚点,分别从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场站的角度和电力系统应用层面,深入
我国西南地区大范围分布的二叠系石灰岩地层,富含优质石灰石矿产资源,是实施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建材来源。二叠系石灰岩地层普遍存在的缓倾软弱夹层,其主要组分泥岩具有强度低、变形大、蠕变特性显著等特点,导致矿山高边坡易沿着缓倾软弱夹层发生滑动破坏。研究泥岩瞬时和长期力学行为对于含缓倾软弱夹层矿山高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本论文依
高炉逐步通过大型化与长寿化来减少能源消耗和提升生铁品质,而所伴随的冶炼强度的加剧则对高炉用耐火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炉出铁口长期处于温度剧烈波动且受熔渣/铁水侵蚀严重的环境下,是高炉最为薄弱的区域。因此,用于该部位的炮泥耐火材料是影响高炉运行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炮泥普遍存在可塑性控制经验化和炮泥的抗渣性能差的问题,从而导致出铁时间短、出铁流速不稳定和扩孔现象频繁,出铁口区域炭砖易受到熔渣/铁水直接
地下水动态能相对灵敏地反映构造活动和地震信息,当井-含水层系统处于封闭性良好的承压体系中时,该系统即为一个天然体应变仪,井水位震前和同震响应机制是地震流体学科的热点问题之一。井水位震前-同震连续响应是对孕震-地震破裂这一连续变化过程的持续反映,可进一步探明地震活动与水位响应之间的关系。由于影响因素复杂,定量分析从孕震到发震过程中地壳应力连续变化-含水层变形-孔隙压力变化-水动力条件连续改变-井水位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简称PCBs),根据其氯原子位置和数量的不同将其分为209种同系物,该类分子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极高的环境持久性、毒性、生物富集性以及远距离迁移性。曾以绝缘油或阻燃剂的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设备及产品中,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据估计,全球商业PCBs累计生产量达到1.3×106吨,同时PCBs作为其他含氯化合物或含氯化工品的副产物依
珠海地区软土分布广泛,其具有含水率高、压缩性强、灵敏度高、有机质含量高等特点。电动化学加固法是一种新型软基加固工法,它是将金属电极插入待处理的土层中后,输入直流电,同时在土中注入化学浆液,可快速提升土体强度的一种工法。相较于传统的软基处理方法,其具有加固快、使用范围广、安全性高等特点。本文在总结归纳了国内外电动化学软基加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室内试验及现场试验,分析了影响电动化学加固软土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