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北岛怀着对自由言说的向往移居海外,由此踏上了近二十年的流亡之路。以北岛离开大陆为界线,他的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诗歌创作为主,后期则是在诗歌写作的同时也开始了散文创作。北岛的散文是在独特的流亡语境下产生的,身在异乡的北岛以散文的形式向读者呈现出特殊的漂泊经历、广泛的人物交往和独特的人生感悟,由此赋予了其散文全新的精神风貌。本论文立足于北岛目前出版的所有散文集,并将其流亡中的散文创作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活动进行探索分析,共五章内容。第一章探讨北岛自我放逐式的流亡以及这种放逐对于创作的意义,同时对其散文创作作出比较完整的概述。第二章从宏观上分析北岛散文的内在精神结构——“流亡”与“回归”。在北岛这里,“流亡”有两重含义,一个是肉体层面的,一个是精神层面的。前者是指个人的肉体与祖国分离,成为永恒的漂泊者;后者是指精神的无处安放,既包括前期隐喻层面上的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逃离,也包括后期当流亡从象征层面上升为命运之后在散文中表现出的精神的巨大空虚。如果说对于“流亡”的书写是远行,那么对于记忆的书写则是“回归”,而北岛散文中的“回归”则是童年经验,这集中体现在《城门开》一书中,北岛在对童年记忆的书写中构建起流亡途中的精神家园。第三章重点分析北岛散文的精神特质。精神常被视作是散文活的灵魂。相比于前期诗歌中强烈的个性精神,北岛散文中的情感浓度降低了,但却呈现出一些新的精神特质。首先是对传统文化精神有了新的领悟,这在很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散文写作;其次是诗性精神的渗透,散文中所描写的诗人和诗歌翻译都折射出了一种八十年代的诗歌精神;最后是对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准确把握。三者共同凝结成北岛散文坚实的内核。第四章分析北岛在散文创作中的坚守。北岛试图用散文来思考流亡作家与母语之间的关系,流亡途中精神的空虚、身份的焦虑在对母语写作的忠诚中得到了慰藉;同时在散文创作中,北岛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诗人身份,他在《时间的玫瑰》中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文体,试图将诗歌与散文的界限彻底打破,用散文来阐释诗歌的翻译,同时也呈现出了自己的翻译观。第五章是探讨分析北岛散文创作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首先从北岛自身的创作生涯中来考察其阶段性散文写作的价值和意义;其次是将其放置在流亡作家的创作群体中,看北岛的创作是如何超越时空限制而与那些伟大的作家产生共鸣的;然后从中国二十世纪以来的百年散文体系中,看北岛是如何继承前人的成果并加以创新的。最后,对北岛散文作出总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