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能够移动牙齿而不使用托槽、弓丝,满足了患者对正畸美观性、卫生性的追求。通过三维模拟技术实现矫治设计的可视化,医生与患者可以预览牙齿移动方案,便于医生与患者沟通矫治计划和监控矫治进程。自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投入临床以来,逐渐成为国内外正畸学界的研究热点,其中不乏对隐形矫治疗效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特定的某一种或几种牙齿移动方式进行的。而对矫治后牙列整体疗效进行评价的研究还相对缺乏,尤其是采用较为公认的、相对客观的评分标准,对隐形矫治术后疗效进行的测评还不多。所以本实验首先进行了相关的测量,以期分析现阶段隐形矫治的优势与不足,并为其适应症的选择提供参考。另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本质上是一种活动矫治器,是一系列能够容纳错合畸形牙列的高分子聚合物壳体,当矫治器戴入牙列后,牙列中所有牙齿的冠部进入壳体的空腔中。因此,即使矫治设计为单一牙齿在一维方向上的移动,实际受力的牙齿,包括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是牙列中所有的牙齿。而现有对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力学测量还仅是针对单一牙齿或牙齿局部的一些位点。本实验采用的是全牙列牙齿三维受力测量平台对单颗上中切牙压低过程中,上颌牙列所有牙齿的三维受力进行了测量,为探究隐形矫治的生物力学机制提供参考。【实验目的】1.对全程无托槽隐形矫治治疗的病例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探寻该技术的优势和相对不足之处。2.比较不同压低量设计和不同厚度膜片的隐形矫治压低前牙时的牙齿三维受力情况,以及测量压低牙邻牙和牙列中其它牙齿的受力情况。3.比较压低牙邻牙有无附件时,不同压低量设计和不同厚度膜片的隐形矫治器压低前牙时的全牙列受力情况的差异,探讨附件在前牙压低时的力学原理【实验方法】1.实验一:使用PAR指数对全程无托槽隐形矫治治疗的病例进行评分术前术后评分,计算改善率和显著改善率;使用DI指数、OGS指数分别对病例进行术前术后评分,计算通过率和潜在通过率,并分析两种指数扣分原因。2.实验二:使用牙列受力三维测量装置,对5种压低量设计、3种厚度膜片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11牙压低时,上牙列受力的三维测量。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探究压低设计量和膜片厚度与矫治力的作用关系。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压低设计量和膜片厚度作用大小进行比较。3.实验三:使用牙列受力三维测量装置,测量增加12、21牙压低附件后,压低11牙时,上牙列三维受力的情况。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探究有附件时压低设计量和膜片厚度与矫治力的作用关系。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有附件时压低设计量和膜片厚度作用大小进行比较。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有无附件时前牙受力进行比较。【实验结果】1.PAR指数术前术后平均评分分别为32.7分和10.15分,改善率为95%,显著改善率为50%OGS指数术后评分为25.65分,通过率25%,潜在通过率达65%.综合两种指数评分情况,无托槽隐形矫治在后牙的咬合关系调整和三维方向控制上扣分相对较多。2.测得5种压低量和3种厚度膜片隐形矫治器压低11牙时,全牙列的三维受力情况,压低量0.15mm及以上时11牙受到压低力,且压低量设计比膜片厚度对11牙压低力的影响更大。11牙其它方向受力及12、21牙垂直向的受力也与压低量和膜片厚度有相关性,3.测得有附件时,5种压低量和3种厚度膜片隐形矫治器压低11牙时,全牙列的三维受力情况,有附件时压低量0.15mm及以上时,0.62mm、0.75mm膜片矫治器对11牙有压低力,使用1.0mm膜片,压低量0.10mm及以上时矫治器对11牙有压低力,但力值大小在有无附件时无统计学意义。有无附件时12牙及21牙所受的伸长力不同且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结论】1.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轻中度错合畸形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2.压低设计量0.15mm以上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前牙产生压低力,应合理设计压低量选择适宜厚度膜片实现前牙压低。3.附件对其它条件同等时提高前牙所受压低力大小不一定有积极作用,但是能提高附件牙的受力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