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如激光金属沉积技术LMD)的诞生使金属零件的设计与制造迈入了新的纪元。依托逐层添加式制造方法,激光增材制造的零件往往具有高度复杂的空间结构以及定制化的功能梯度,在航空航天、航海、核工业以及石油化工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激光增材制造过程中的应力集中、微观组织混乱、裂纹、气孔等缺陷缺少有效的监测和调控手段,严重的制约了该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本文以LMD增材制造316不锈钢为
【基金项目】
:
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ⅹⅹⅹ的水下激光增材再制造装置与工艺研究》; 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超大型海工装备低应力无余量焊接理论与方法研究》;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激光增材构件组织与性能的激光喷丸调控机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如激光金属沉积技术LMD)的诞生使金属零件的设计与制造迈入了新的纪元。依托逐层添加式制造方法,激光增材制造的零件往往具有高度复杂的空间结构以及定制化的功能梯度,在航空航天、航海、核工业以及石油化工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激光增材制造过程中的应力集中、微观组织混乱、裂纹、气孔等缺陷缺少有效的监测和调控手段,严重的制约了该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本文以LMD增材制造316不锈钢为研究对象,从在线监测、过程调控以及后处理强化三方面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旨在揭示激光金属沉积的应力、组织演变机理,建立工艺参数与机械性能间的联系,实现制造质量在线-离线的连续控制,进而全方位的提高构件的质量。论文的研究取得了下列创新性成果:(1)提出了“位移法”在线应力监测方法,实现了LMD增材制造沉积层应力变化的在线监测。首先,通过提出“位移法”在线应力测量的应力叠加理论,融合机器视觉技术、空间坐标标定技术,同步采集沉积过程中熔池高度变化以及熔池冷却后凝固材料的形貌。其次,基于熔池的形态和运动轨迹实时生成材料的几何模型。将熔池与凝固材料的表面位移差值作为应变载荷,加载至生成的模型上进行计算,进而得出沉积层内部的应力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位移法”测得的应力变化趋势与传统的热力学分析计算结果一致。材料的收缩变形发生在熔池凝固后极短时间内,在沉积过程中,熔池和凝固层的形状总体保持一致。每一次熔池的凝固收缩都对其后方的材料形成一定的牵引力并在材料内部形成应力叠加,通过估计扫描路径中关键点的应力叠加次数可以快速判断激光扫描路径的合理性。(2)建立了基于光谱信号的LMD增材制造316不锈钢微观组织、随机缺陷位置以及高度变化的在线诊断方法。首先,通过奇异谱分析(SSA),提取出信号的主成分,重构光谱信号。然后,根据Hammar-Svensson公式,对影响奥氏体钢凝固模式的相关元素谱线进行筛选提取,形成训练数据集,以元素谱线为特征,凝固模式为响应,通过支持向量机(SVM)对铁素体-奥氏体(FA)和奥氏体-铁素体(AF)两种凝固模式进行预测;接着,对重构信号的均方值、斜率、以及平均值的突变位置进行计算,利用磨削法逐层标定沉积层内部随机缺陷的位置,建立了光谱信号的统计学特征与缺陷位置分布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对随机缺陷位置的预测;最后,通过Boltzmann线图法和Stark展宽法研究了电子密度、等离子体温度以及光谱信号强度在等离子体羽辉内部的空间分布,建立了三者与沉积层高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电子密度和光谱信号强度与沉积层高度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可以用于沉积过程中高度变化异常的监测。(3)利用自制的电磁辅助装置实现了LMD增材制造奥氏体不锈钢凝固模式及残余应力的在线调控。研究了静止与旋转的电场、磁场对沉积过程中奥氏体钢凝固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洛伦兹力、电场力、以及电磁场的Hartmann效应的能够影响材料的冷却速率,改变奥氏体不锈钢的形核顺序进而调控材料凝固后的微观组织和残余应力。研究结果表明,旋转电场将材料的凝固模式由原本的铁素体-奥氏体凝固模式(FA模式)转变为奥氏体-铁素体凝固模式(AF模式),而在旋转电磁场中,材料的凝固模式则表现为奥氏体凝固模式(A模式)。电磁场通过对凝固模式的调控,改变了材料最终的显微组织,抑制了残余拉应力的产生并提高了材料的显微硬度。(4)提出了LMD增材制造初始应力与激光冲击应力的叠加理论,通过激光冲击技术对LMD试样的残余应力及微观组织进行了调控。基于提出的理论建立了激光冲击调控LMD试样的残余应力预测模型,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热致残余应力能够影响激光冲击在试样表面和深度方向的作用范围及效果。同时激光冲击能够显著地提高LMD试样的机械性能。激光冲击处理后,试样的表面及表面以下1mm处的显微硬度分别提高了7%和22%,并且材料的屈服强度提升了16%。
其他文献
钢结构的疲劳性能衰退问题一直是困扰工程师和学者们的热点问题,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关于钢结构失效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80%-90%钢结构的失效与疲劳损伤及断裂相关。工业建筑钢结构具有十分繁重的生产任务,长期且频繁地承受吊车来回运行引起的循环荷载,较之普通钢结构,它们的疲劳失效问题更为严重。多数工业钢结构服役于高温环境,高温不仅会降低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而且会使金属内部产生与时间相关的应变(即蠕变),从
在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海岸和近海工程中,结构物通常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作用。承受水平荷载作用的结构,如桥梁、挡土结构、海上风电、海上结构物等,通常会将复杂的荷载组合传递至下部地基基础。海洋工程结构物的基础承受复杂的荷载组合包括:由上部结构自重、填土、表面超载、设备等引起的竖向荷载,由最恶劣的环境(如波浪、风、水流、地震等)引起的水平荷载和附加弯矩荷载。这些不同方式的竖向荷载、水平荷载和弯矩荷载可
摆振是一种可能发生在摩托车、汽车、飞机、拖车和手推车等轮式运输设备转向机构上的自激振动现象,也是一种影响运输设备正常工作的质量缺陷。汽车摆振表现为转向轮绕其主销的持续摆动,其实质是非线性机械振动系统的一种分岔现象。汽车摆振只发生在某一个速度区间内,当车速进入摆振速度区间时,摆振才可能发生,离开该速度区间则会消失。当车速的变化使得汽车发生摆振或摆振消失时,则该系统发生了Hopf分岔,因此摆振属于Ho
高速飞行器在服役时会面临由高温、振动、噪声等载荷组成的复杂力学环境,宽频和高强的噪声载荷使得结构动响应呈现出明显的宽频特性。准确地宽频动响应预示是指导飞行器结构设计、地面试验方案与试验条件制定的重要依据。由于薄壁结构在高频段的模态密集、其高频响应对不确定性因素较为敏感等原因,结构高频段动响应大多采用统计化的平均能量进行表征,常用的分析方法为统计能量分析。现阶段有关统计能量分析的研究大多针对常温环境
基于自动驾驶系统,智能汽车能实现自主行驶,可有效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交通拥堵及环境污染,是目前国内外产业界及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智能汽车的主动安全技术是其发展及应用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与传统有人驾驶汽车相比,装备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汽车可完全控制车辆运动,这对智能汽车的主动安全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何为智能汽车设计完善的控制策略是智能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发展中的主要难点。当前对一些危险交通场景的研究尚不完
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渐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因其抗震性能优越以及轻质环保等诸多优点,从而得到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但是,当前我国应用的钢结构住宅体系尤其是应用的高层住宅钢结构体系存在着工厂制作程度较低、标准化应用较差以及围护体系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制约了国内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应用和推广。针对我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基于标准化制作和设计理念提出一种新型装配式异形束柱
铁基块体非晶合金作为一元素多样化的合金家族,其成分可调范围广、磁相变温度区间跨度大以及制造成本低,具有作为室温磁制冷工质的潜力。另一方面,铁基非晶合金的长程无序结构可以突破微成型加工中晶粒尺寸效应的限制,有望成为更理想的微成型磁性材料。然而,由于大部分铁基块体非晶合金的形成能力有限、过冷液相区间窄,所以目前较难实现其作为近室温磁工质的应用和过冷液相区间的热塑性加工。为了开发具有高非晶形成能力和宽过
目前耐热铝合金(Al-Cu系和Al-Si-Cu系合金)的应用限制在250℃左右。随着对构件使用温度的要求升高,这些合金的高温强度和延展性成为一个关键参数。从设计角度来看,一个更好的参数是材料的蠕变抗力,这决定了工程部件的高温承载性能和寿命。工业用铝合金中含有多种复杂的二次相(如θ、T-Al20Cu2Mn3、S-Al Cu2Mg、富Ni相和新开发的富锰相等),其尺寸、形貌和热稳定性决定了铝合金的高温
高空长航时大柔性飞行器可用于执行侦察、监测、预警和通信中继等任务,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及应用前景,是临近空间飞行器重要的结构形式之一。为了提高气动效率、任务载荷,此类飞行器通常采用轻质复合材料,具有大展弦比柔性机翼。大柔性飞行器结构与气动荷载耦合形成的气动弹性问题,与传统飞机有很大区别,体现在结构变形较大、系统中不确定性因素突出、弹性振动与刚体模态产生耦合等方面。这些特点决定了以往的非定常气动力理论
相变材料在商业用途中已经使用了很多年,它们在能量存储中的应用有效地缓解了化石燃料的储量有限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提高了许多家庭和工业部门中的能源存储和使用效率。除此之外,相变材料在生物医学、电子、纺织、建筑和汽车工业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相变材料的发展进程中,已经研究的材料囊括了许多种类,比如无机物、有机物、聚合物和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其中分子基相变材料(包含有机物和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