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西三江昌宁-孟连构造带地处劳亚与冈瓦纳大陆的结合部位,是原、古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较完整地保存了能代表各演化阶段的特提斯构造域地质记录,从而成为特提斯研究的热点。诸多代表性的成果发表在国内外主流学术刊物上,这引起国内外地质学家广泛关注,特别是昌宁-孟连构造带东侧澜沧群时代、物源特征及变质年代争议较大。本论文选取临沧-双江地区澜沧群为研究对象,展开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等综合研究,最终获得以下成果和新认识:1)通过构造带两侧地质单元接触关系和构造变形特征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对比各构造层次变形差异性,认为构造带东侧澜沧群、南段组和拉巴组地层之间呈断层接触,与上覆地层晚三叠世三岔河组碎屑岩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澜沧群、南段组和拉巴组自下而上变质-变形程度由深及浅,构造类型片麻岩、糜棱岩、片岩和千枚岩变化,变质程度由绿片岩相至榴辉岩相变化,并发育大量无根褶皱、石香肠和石英脉揉皱构造,运动学特征指示昌宁-孟连带经历了由东向西的印支期古特提斯碰撞造山逆冲断裂作用。2)通过对澜沧群石英云母片岩和石英砂质片岩2件样品进行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阴极发光(CL)镜下特征研究,锆石阴极发光图像(CL)显示柱状和似圆状结构,认为其受到一定程度搬运磨蚀形成的碎屑锆石,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获得所有锆石Th/U比值介于0.68-2.17,指示所有锆石为岩浆作用锆石特征,并获得7个206Pb/238U和207Pb/206Pb年龄段:478-650Ma(峰值558Ma)、700-843Ma(峰值753Ma)、916-1107Ma(峰值997Ma)、1142-1311Ma(峰值1182Ma)、1402-1455Ma(峰值1450Ma)、1627-1862 Ma(峰值1759Ma)和2421-2548 Ma(峰值2498Ma)。其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段478-559Ma(峰值507Ma),指示澜沧群碎屑岩形成年代不早于507Ma,即形成时代晚于寒武系,这与前人认为澜沧群沉积时代为奥陶纪(462545Ma)的认识一致。澜沧群碎屑锆石年龄频谱分布图对比研究中,认为澜沧群物源区特征与南羌塘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相似,显示出亲冈瓦纳大陆的特征。3)通过昌宁-孟连构造带双江根很大寨地区澜沧群中退变质榴辉岩及围岩样品进行镜下特征、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综合研究,退变质榴辉岩获得两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226.4±2.1Ma(n=13,MSWD=1.11)和243.2±4.5Ma(n=5,MSWD=0.14),两阶段εHf(t)值差异明显分别为-2.99-1.63和-19.43-8.83,这暗示退变质榴辉岩记录了深俯冲质地幔进变质和折返回地壳退变质过程。并且在榴辉岩围岩角闪云母片岩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244±4 Ma(n=13,MSWD=1.5),以及在9颗长英质副片麻岩锆石中获得206Pb/238U频谱年龄段分别为235.9242.1 Ma、553.2 Ma和1877-2562Ma,其中最年轻3颗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239.9±4.4Ma(n=3,MSWD=0.8),这些数据进一步证实双江根很大寨地区澜沧群经历了印支期陆壳深俯冲作用。这一数据与前人对湾河蛇绿岩(或澜沧群)470.8±5.3Ma的认识具有较大差别。4)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总结出昌宁孟连构造东侧寒武-奥陶系澜沧群经历了印支期古特提斯洋闭合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形成榴辉岩、角闪云母片岩和长英质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等榴辉岩相-角闪岩相变质岩,退变质榴辉岩深俯冲至地幔进变质和折返回地壳退变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