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省华县、华阴(简称“二华”)地区,地处秦岭山前与渭河下游之间的夹槽低洼地带,其地下水既受秦岭山前水的影响又受渭河河水侧向补给的影响,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复杂,水质较差,“二华”地区居民生活、生产用水主要使用10m~30m的浅层地下水,水源未经任何处理。本文以“渭河傍河水源地水质演化特征研究”课题为依托,综合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同位素水化学、物理化学的理论与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二华”地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水循环规律、演化机制、渭河河水对其水质的影响并对研究区水质进行了评价。此外,针对“二华”地区浅层地下水主要微污染物超标组分,提出采用臭氧―砂碳―锰砂工艺流程,完成了对各流程去除微污染物的室内试验研究,得到了该流程去除微污染超标物的最佳工艺。研究“二华”地区浅层地下水水循环规律,揭示其水化学特征,寻求适合该地区微污染浅层地下水处理工艺,对当地地下水水资源评价、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安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生产实际意义。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矿化度及硬度分布特征为:由南向北,即从秦岭北麓到渭河沿岸,水化学类型由简单到复杂,主要从HCO3·SO4-Ca·Mg经SO4·HCO<sup>3-Na·Ca过渡到SO4·Cl-Na型;由西向东,即沿渭河流向,水化学类型变化不大,靠近秦岭山前,水化学类型以HCO3·SO4-Ca·Mg和HCO3·SO4-Ca·Mg·Na型为主,靠近渭河,水化学类型以SO4·Cl-Na和SO4·HCO<sup>3-Na·Ca型为主。研究区渭河沿岸下庙街、王宿、华阴农场一带总溶解固体(TDS)较大,水质矿化度较高,为微咸水分布区;靠近秦岭山前、研究区中部TDS较小,为淡水分布区。研究区地下水硬度普遍偏大,其中以下庙街、华阴农场、七连、夫水一带为极硬水分布区,整体上从南向北,水质从硬水过渡到极硬水。(2)离子摩尔浓度比值γCl-/γCa2+、γNa+/γMg2+、γCl-/γSO42-和γCl-/γHCO<sup>3-表明:研究区靠近秦岭山前由西向东水动力条件逐渐较弱,渭河沿岸,水动力条件逐渐较强;TDS与Na+变化一致,即TDS高的地方,Na+离子的含量占优势;研究区由南向北方向上呈易溶盐的累积过程,水质总体向咸化方向发展。(3)针对研究区水文地质参数较少的原因,应用同位素δ18O、δD值分析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循环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在靠近秦岭山前的浅层地下水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研究区横向由西向东、纵向由南向北路径上浅层地下水的δ18O、δD分布规律反应了其径流规律:即径流由南向北,渭河沿岸地区王宿、下庙街、华阴农场一带存在地下水漏斗区,渭河河水侧向补给该区域;段村街一带,由于该区域地表水丰富,浅层地下水接受地表水的补给。(4)采用可变模糊集理论评价了研究区水质,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IV类水质水占总评价水质的64.0%。研究区由南向北,浅层地下水水质类别由II类过渡到IV类,水质逐渐变差;由西向东,水质类别变化不大,基本为IV类;渭河水质与其沿岸浅层地下水水质属相同类别,但是,渭河河水水质要劣于沿岸浅层地下水水质。(5)针对研究区水质属微污染水,水质主要超标指标为浊度、色度、金属离子锰,提出将臭氧―砂碳―锰砂组合工艺作为对微污染试验用水的处理流程,结果表明:臭氧阶段的氧化作用,对微污染水中的色度、锰离子的去除率为80.0%和17.7%;砂碳层将浊度、色度进一步降低,达到了I类饮用水水源标准;经过高锰酸钾改性的锰砂层,对锰离子去除后,水质达到II类~III类饮用水水源标准,其对锰离子吸附动力学模型符合一级吸附式和Elovich方程,吸附热力学均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方程式。(6)取华阴农场水样作为试验用水,通过提出的臭氧―砂碳―锰砂组合工艺,获得了降低微污染水超标组份的最佳工艺:臭氧投加量2.0mg/L、时间20min,经臭氧化后的原水分别以0.6m/h和0.3m/h的速度,依次通过柱内径Ф100mm、高1000mm的分别装有20cm石英砂+25cm活性碳、20cm改性锰砂有机玻璃柱,最终滤液微污染成分浊度为0.2NTU、色度为1度,锰离子含量为0.060mg/L,处理的试验用水超标组分满足III类饮用水水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