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由汉唐经学转至宋明理学这一时期的大转折中,周敦颐的确为一关键人物,其历史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学界有关其理论的研究大多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本论文主要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周敦颐,通过对周敦颐具体伦理思想的梳理和研究,凸显周敦颐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的地位,并发掘其思想的现代价值。周敦颐伦理思想是宋初社会经济条件与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中庸》与《易》的互解,华严义理的背景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是其思想的基础来源。周敦颐伦理思想首先体现在以“诚”为本的道德本体论证上。周敦颐的道德本体论思想是与其理学本体思想一致的,具有本体论和生成论相结合的特征,经历了一个从“无极”本体到“诚”本体的转化过程。它以“太极”、“诚”为本体,横摄天地人三界而立论,真正将以往的那种生成论形式的本体论落实到形上本体层面,将天道人道相贯通,完成了天地人一体的形上本体论证,最终挺立了人极的意义。周敦颐的这种诚本体避免了以往那种生成论意义上的本体理论探讨之局限,将本体的探讨转向天人合一的发生机制上去,从一种过程性的角度加以抽象和概括。基于“诚”本体而论及人性论、修养论、人格论等内容,这可以看作是周敦颐“内圣”方面的努力。但周敦颐是一儒者,他积极关注现实德性人事的践行,在一种“经世之具方”的思考中涉及了“外王”方面的内容,如:时势观、礼乐观、师道观、治道观等,这则从另一维度彰显了其伦理思想的魅力,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追求。以“中”论人性可谓周敦颐人性论的特色,是传统中和思想在人性论中的自然运用。以“一”为要,主静立人极是其修养论特色。在其修养论中,周敦颐提出了“士”、“贤”、“圣”的修养目标,而道德修养过程,则以“思”为圣功之本,以“一”和“无欲”为统摄,而关键在于“几”上用功。而“学颜子之所学,志伊尹之所志”则是周敦颐的整体人格追求。颜子之学提倡的是一种超越世俗境遇而达致的一种精神之乐,“以道为乐”和“道充为贵”为基本内涵;伊尹之志则从“勤政廉洁、至公无私和务实”三个角度阐释了儒家的经国济民情怀。周敦颐伦理思想的整体构建在一种含糊的姿态中蕴含浓厚的华严宗意蕴,这也是其能开创后代理学伦理之气象的关键点。周敦颐伦理思想具有两大典型特征:其一为“由天地以立人极”、“立人极以合天道”的天人合一圆满回路论证。这一回路论证解决了传统天人合一理论中天人之间的裂隙,论证了天人之间的真正合一。这也是奠定周敦颐在哲学史和伦理学史上重要地位的关键。其二为以“诚”为本在道德本体论、人性论和道德修养论中的有机统一。这一理论特色在具体呈现其理论建构的同时,也较好地回答了“周敦颐有没有伦理思想?”的质疑。周敦颐在伦理思想史上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以道统的重新树立完成汉唐至宋明时期伦理思想的转接;这一道统的重新树立主要通过“道之权威性的形上论证”、“以中正勘定道统之内容核心”和“道统由政统向教统的转向”三个方面而得以完成。2、以人极的挺立开启宋明理学伦理的盛大气象。人极的挺立则从“德性主体的挺立”、“德性动源的开发”和“德性人格的求塑”三个方面展开。3、以注重义理、追求经世致用而奠定湖湘伦理学派的精神基调。根据其理论分析,我们认为周敦颐伦理思想体系化哲学化的努力对于现代社会哲学建构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其伦理思想中提出的“孔颜之乐”的境界追求和“以无欲为核心”的修养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仍有较好的价值。尤其是“以无欲为核心”的修养理论中提出的“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等方法对于当代反腐倡廉建设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