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相关因素的分析目的探讨脑AVM破裂出血与其临床特征、血管构筑等多方面因素的相关性,以求对已初步诊断的无出血史脑AVM的出血风险做出科学的临床评价和预测,指导脑AVM的治疗及评价其预后,减少患者因其破裂出血而导致的致残或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经手术确诊的脑AVM患者164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探讨脑AVM出血的临床和血管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深部脑AVM、小型脑AVM、单一静脉引流与脑AVM出血相关,性别、年龄、动脉供血类型与脑AVM出血无相关性。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深部脑AVM和单一静脉引流与脑AVM出血相关,小型脑AVM与脑AVM出血无独立相关性。结论脑AVM的破裂出血与多因素有关,深部脑AVM和单一静脉引流是脑AVM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人脑动静脉畸形中内皮祖细胞的表达目的探讨脑AVM组织中EPCs的含量。方法免疫荧光染色检测42例未受过栓塞或放射治疗的手术切除的脑AVM组织,并以癫痫患者的脑组织作为对照。EPCs的测定采用干细胞标记物CD34和内皮细胞标记物KDR进行双染色标记;同时检测标本中SDF-1的水平。结果脑AVM组织中的CD34和KDR的阳性表达均较癫痫对照组高,EPCs主要分布于血管壁的边缘。SDF-1在CD31和α-SMA阳性细胞上均有表达。结论脑AVM中存在着较高水平的EPCs,它可能介导了脑AVM病理生理过程中的血管重建。第三部分人脑动静脉畸形中内皮祖细胞水平与年龄和破裂出血的关系目的探讨脑AVM中EPCs的数量与患者年龄和出血的关系。方法我们将42例手术切除的脑AVM标本按患者的年龄或是否出血进行分组。按不同年龄分为3组:小于20岁、20-50岁和大于50岁;按是否出血分为两组:有出血病史及无出血病史。我们将能被干细胞标记物CD34和内皮细胞标记物KDR同时标记的细胞作为EPCs并对其进行计数。结果年轻患者脑AVM中的EPCs明显高于其他患者,而EPCs水平在出血和未出血患者之间并无明显差异。结论年轻患者的脑AVM组织中EPCs含量显著高于中老年患者,提示EPCs可能参与了AVM发育过程。而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患者脑AVM中的EPCs数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EPCs数量的高低并不能反应脑AVM的破裂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