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这便是《孟子》中,“以邻为壑”一词的由来。然而,如今,在工业社会的中国,“以邻为壑”正在演绎一个新的版本,即“以邻避设施为壑”,并由此延伸出一系列轰轰烈烈的邻避运动。自2007年的厦门PX项目事件中出现的百万群众聚集厦门街头“散步”算起,六年来,邻避运动在我国从未终止过,甚至有愈演愈烈的态势。理论上讲,公民通过参加社会运动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是一件正当合理的事情,也是我国政治开放性包容性不断增强的表现。但是当前我国的邻避运动却陷入了“设施建设——邻避运动——设施停建(迁址)”的“中国式邻避困境”。哪里有邻避项目,哪里就发生邻避运动。一个地区的民众在邻避运动中的胜利,往往会鼓励另一个地区的民众在邻避运动中的策略选择和行为方式。可以预见,照此模式发展下去,任何具有负效应的设施和项目都将无落脚之处。本文基于当前我国邻避抗争过程中出现的“中国式邻避困境”,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借鉴西方的社会运动理论,构建了一个邻避运动的分析模型,即在“变迁、话语和结构”三大要素的指引下,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心理等多方面探析当前我国邻避运动发生的动因,从“组织和网络、空间环境、国家行为方式、情感、文化、媒体报道”等多方面分析运动的动员结构、话语策略和行动策略,进而考察我国邻避运动过程中互动的双方——邻避的参与者和政府部门的应对者——行为的不足之处。最后,在借鉴西方社会运动应对策略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期邻避运动的实例,提出了从民主政治建设、政权合法性建设、民众情感建设和公民社会建设四大方面,提出畅通群众表达渠道,重视公民参与;改善国家——社会关系,巩固政权合法性;分类处理事件,重视民众情感;壮大公民社会,充分发挥NGO作用等治理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