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瘢痕自身对照试验,并利用主客观评估体系,对低浓度5-FU治疗病理性瘢痕的效果进行临床研究,从而验证低浓度5-FU治疗病理性瘢痕的疗效。进行低浓度5-FU治疗病理性瘢痕的临床试验研究,以TAC注射治疗为标准对照。另外,对TAC和5-FU注射治疗后仍然无法消退的病理性瘢痕病损进行胶原酶注射的临床试验研究,观察其对此类瘢痕的疗效及可能存在的副作用。研究方法:1.通过文献综述选择合适的瘢痕主观评估量表和客观评估指标,建立主观和客观评估方式结合的瘢痕综合评估体系。2.选择低浓度5-FU(8.3mg/ml)注射治疗病理性瘢痕的临床研究,并以目前一线注射治疗药物TAC(8.3mg/ml)作为标准治疗方法(即对照药物)瘢痕进行自身对照试验,通过主客观评估体系进行疗效的评估和分析,考察低浓度5-FU注射治疗病理性瘢痕的临床效果。3.针对经TAC和5-FU多次治疗后稳定型的病理性瘢痕病灶进行胶原酶(100U/ml)注射治疗研究,观察其缩小瘢痕病灶的效果,并考察其可能发生的副作用。4.瘢痕疙瘩胶原酶注射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针对注射治疗大于等于5次以上,而疗效改善率(VSS0-VSSend)/VSS0×100%<5%的瘢痕疙瘩患者,每次注射使用100U/ml的胶原酶,每4周注射一次,共治疗4次,每次注射前均进行主客观评估,包括数位影像观察外观变化、VSS瘢痕评估表主观评分、Cutometer皮肤弹性测定仪检测弹性变化及、Laser Doppler Flowmetry检测血流灌注量变化,对瘢痕疙瘩注射胶原酶的疗效、不良反应等进行评估。研究结果:1.回顾文献,得到瘢痕疙瘩国内外目前治疗的概况,目前常用的主观评估方法是温哥华瘢痕评估表(VSS),以治疗前后VSS改善率(%)作为主观评价指标。在客观评估方面,我们选择瘢痕疙瘩最密切的厚度、弹性、色素和血管化等指标进行量化检测,分别通过超声测量病损厚度、利用Cutometer皮肤弹性测定仪检测弹性和色素、Laser Doppler Flowmetry检测血流灌注量,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客观评估体系,结合VSS主观评估量表确定了本研究的综合评估体系。2.第二部分入组23例病理性瘢痕病损。经过5次注射治疗后,低浓度5-FU注射治疗组平均VSS改善率为(16±6.3)%,TAC组平均改善率为(47±7.2)%,二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5-FU组平均治疗2次后血流灌注量才开始明显减少,从(1.88±0.1)下降到(1.31±0.08),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00);而TAC组平均治疗1次后(4周)血流灌注就开始明显减少,由(1.97±0.11)下降到(1.12±0.1),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00)此后维持在较低水平。TAC和5-FU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218)。5-FU组治疗前厚度(0.5207±0.14969)cm,第3次注射后厚度开始明显减小(P<0.05),第5次治疗后厚度(0.2593±0.06269)cm。TAC组治疗前厚度(0.5300±0.15387)cm,第1次注射后病损厚度即开始明显减小(P<0.05),第5次治疗后厚度(0.0886±0.06024)cm。五次治疗后TAC组瘢痕厚度减少较5-FU组更快更明显(P=0.000)。黑色素:5-FU组治疗前(191.64±40.631),治疗1次后即发生明显色素沉着(P=0.005),此后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5次治疗后色素值(273.07±37.52)。TAC组治疗前(190.79±36.73),治疗3次后发生明显色素沉着(P=0.02),治疗5次后(245.43±64.66)(P=0.047)。5-FU和TAC治疗后病损皮肤弹性呈下降趋势,第5次注射治疗后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2)。而TAC组在5次治疗后R7值较治疗前无统计学上差异R7(P=0.789)。副作用在TAC组包括疼痛(100%)皮肤和皮下组织变薄和萎缩(15%)、痤疮(10%)、色素沉着(18%)、毛细血管扩张(20%);5-FU的副作用包括疼痛(100%)、皮肤溃疡(23%)、色素沉着(100%),其中色素沉着多在治疗终止后1~2个月内消退3.第三部分入组8例病理性瘢痕病损。经过4次胶原酶注射治疗后VSS改善率为(34.2±6.3)%。治疗前血流灌注量比值(瘢痕病损区/临近正常皮肤)均值(1.36±0.1),治疗4次后下降到(1.14±0.06),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04)。治疗前病损厚度(0.68±0.06)cm,治疗1次后厚度即明显减小(P<0.05=,治疗4次后病损厚度(0.39±0.02)cm(P<0.01=。病损皮肤弹性在治疗后有所上升,但是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662)。主要副作用为疼痛,发生率100%,注射后局部淤青,发生率25%,在注射后1-2周即可消退。研究结论:1.本研究通过自身对照试验研究,发现低浓度5-FU单独治疗瘢痕疙瘩后,主观评分VSS改善率明显低于TAC治疗。其主要原因在于色素和病损厚度上改善少于TAC。2.通过客观评估指标的检测,发现低浓度5-FU和TAC均有明显抑制瘢痕血管化和促进瘢痕萎的作用,这与以往认为的低浓度5-FU不能促进瘢痕萎缩的观点不同。但是低浓度5-FU抑制血管化和促进瘢痕萎缩的疗效发生较TAC晚,可能与二者作用机制有关。5-FU和TAC治疗后均会使皮肤弹性下降,但是5-FU弹性下降较TAC明显,可能与TAC会导致表皮萎缩有关。5-FU治疗后色素沉着发生率较高,为非永久性,治疗终止后可逐渐缓解。3.对于稳定期或静止期的瘢痕疙瘩病损,胶原酶注射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价值,它能明显缩小病损体积,改善病损皮肤质地。而对于增殖期的瘢痕疙瘩,我们建议可先进性TAC和/或5-FU的注射将成纤维细胞活性抑制到最低水平,再配合胶原酶注射,将会促进病损体积的缩小,显著改善病损外观形态,从而获得更满意的外形结果。但是本研究仅使用了单一剂量的治疗方案,方案的优化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4.本次实验通过自身对照、主客观评估等方法,为瘢痕注射治疗提供更多可靠客观的数据,以求改良和完善瘢痕疙瘩患者注射治疗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