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问题是地理学永恒的研究主题—“人地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史料、统计资料等中积累了大量人口数据,这些数据隐藏着人口格局变化等十分丰富的内涵。近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指出了一条从黑龙江省爱珲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的直线作为中国的人口密度分界线,两侧的人口密度、地理结构、人类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程度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进程的推进,“爱辉—腾冲一线”能否突破?怎样突破?此类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对于优化人口布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围绕以上问题,本文以中国大陆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935年人口数据以及1953-2010年间的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近80年来中国大陆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特征。论文主要从以下几部分展开: 首先,在前两章的内容中介绍了研究的现实背景与理论依据,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与进展进行了调研,概括优点,总结问题并得出本研究的内容与路线,接着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区域,进行了大量人口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工作,得到1935-2010共7期中国大陆地区分县人口空间分布数据集;在此基础上,通过人口总量、人口密度、人口重心偏移、人口聚集度等指标来分析讨论中国大陆地区人口分布在近80年来的演变情况。最后,基于人口密度分界线的定义与洛伦兹曲线原理,提出精确厘定人口密度分界线的方法与步骤,精确绘制了中国大陆近80年来共7期人口密度分界线,对其位置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将中国大陆地区以曲线变动区为界,分区分析人口密度与比例变动趋势。 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近80年来人口数量和密度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总人口由4.59亿增长至13.35亿,平均人口密度由48人/平方千米增长为141人/平方千米,人口总量和密度的年均增长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2)1935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人口重心的偏移主要有两个大的趋势,1964年之前是向北方迁移,且偏移速度相对较快,此后又逐步向南偏移,到2010年人口重心基本与1953年的重合。但其总体移动范围一直在河南省的信阳、南阳和驻马店市内,移动并不明显。 (3)按照人口聚集度可将中国大陆地区划分为10个区域,其中,人口极度密集区面积增长最为明显,从1935年的零星离散点状分布,逐步扩展成为2010年成片状分布,形成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长三角、成渝、长江中游和珠三角这几大城市群。 (4)中国大陆地区的人口密度分界线从1935到2010年来,整体向西北方向偏移,在甘肃、宁夏两省偏移较大,吉林、内蒙、陕西、云南、四川东南部次之,四川省东北部基本保持不变。 (5)总体来看,1935至2010年中国大陆地区人口密度分界线西北部地区的人口增长速率高于东南部,中国人口分布极端的情况有所缓解。 本文通过揭示中国大陆地区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从人口时空空间分布的角度,有助于认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并为人口分布趋势变化的模拟预测提供基础,从而为制定我国人口政策、促使人口合理再分布以及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国家人口战略、新型城镇化政策、“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等提供科学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