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舜帝驾崩葬于九疑山,九疑山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的奠基之地,文化底蕴日益深厚,对九疑山诗歌创作原由、思想内容、美学特征产生很大影响,进而带动和影响九疑山诗歌创作,让不同朝代的诗人留下关于九疑山的闪耀诗篇。本文《九疑山诗歌研究》收集历代以舜帝为核心关于九疑山或者九疑山物象创作的诗歌,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唐前、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研究九疑山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梳理九疑山诗歌从上古到清代的发展状况,全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唐前九疑山诗歌内容分为赞颂诗、咏怀诗和其它部分,其中其它部分包括少量的写景诗、怀古诗、送别诗。艺术特色从语言和形式两大方面进行分析,语言指诗歌的质朴之风及叠词、语气词在诗歌中的广泛使用,形式指诗歌体裁形式多样,有“歌”、“赞”,“辞”、“碑”,句子结构以四言为主、辅以三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唐宋发展期九疑山逐渐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进入诗人视野,写景状物诗数量众多且内容丰富,探访舜帝古迹、缅怀先人的咏史怀古诗日益增多,借舜帝和九疑山吟咏情怀的诗歌在这个时期成了重要的诗歌内容。由于时代的关系,艺术特色上体现为诗歌中理趣意味的浓厚,同时受九疑山文化的影响,由舜帝驾崩九疑、二妃殉情等故事演化而来的诗歌意象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元明清九疑山诗歌繁盛期从游记诗、咏史怀古诗、写景诗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游记诗占据诗歌比重最大,诗歌最显著的特征是长诗大量出现,有“以文为诗”的倾向,此外,由于道文化的熏染,诗歌语言发生很大变化,与道家文化有关的仙字、仙事、仙意象、仙典故在此期的诗歌中大量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