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城市环境中,随着道路车辆不断增加,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颗粒物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源头之一,会对人体呼吸系统造成危害,尤其细颗粒物和超细粒子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城市道路绿化隔离带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街道微环境的污染物浓度分布,然而,目前关于绿化带对污染物的影响研究更多的集中于理想街道峡谷中气态污染物的扩散分布,缺少对宽阔街道内颗粒物分布的全面研究。因此,了解宽阔街道中绿化带对颗粒物的扩散分布影响至关重要,可对城市道路绿化隔离带的环境影响有深刻了解,对评价绿化带的合理布置提供环境效应上的参考。首先,通过对绿化区域和无绿化区域的细颗粒物浓度、0.25~32μm范围内分粒径段的颗粒物数浓度、粒径范围在20nm~1μm的超细粒子总数浓度和气象参数的实地监测,分析绿化带对颗粒物浓度变化的影响。其次,将气象因素和分粒径的颗粒物数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确定对颗粒物浓度的显著影响因素和综合贡献率。最后,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不同绿化带及绿化带布置于不同建筑物布局下对细颗粒物扩散分布的影响。实测结果表明,在平均风速小于3m/s时,绿化带会因颗粒粒径的不同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紧密型绿化带会对分粒径段的颗粒物数浓度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有聚积效应,而疏透型绿化带对粒径在0.25~0.35μm和大于2.50μm的颗粒有削减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PM2.5和分粒径段的颗粒物数量浓度与湿度和风速呈正相关关系,气象因素之间存在显著地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紧密型绿化带中,对颗粒物浓度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变量有湿度、温度、风速;疏透型绿化中,显著的影响变量为采样位置、风向、风速和温度。模型的解释比例基本可达到50%以上,且呈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模拟结果表明,绿化带树冠层的孔隙率和树冠层高度都会对建筑物两侧的PM2.5浓度有影响,树冠层孔隙率为0.7时,建筑物背风侧的细颗粒物浓度值会较高于孔隙率为0.9时的浓度;树冠层高度为6m时的PM2.5浓度可能会处于较高水平。当绿化带置于三种不同建筑物布局下,两侧建筑物为等高对称时PM2.5浓度水平相对较高,其次是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建筑物背风侧的浓度值基本大于其迎风侧的,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浓度最终会变小。对于整个道路宽度内行人呼吸高度处的细颗粒物浓度水平,等高型建筑街道内浓度值偏高,而绿化带孔隙率和树冠层高度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别,浓度变化趋势平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