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洲玉米螟是分布较为广泛的世界性害虫,在我国严重为害玉米等作物,是玉米上常发生的重要害虫之一,严重威胁我国玉米的健康生产。本实验在室外进行亚洲玉米螟发育进度的调查,并且通过田间玉米罩笼观察法研究了亚洲玉米螟在哈尔滨市郊区的发生规律和卵块在玉米植株上的分布特点,秋季解剖秸秆调查玉米秸秆和雌穗的被害规律。计算出滞育幼虫发育至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通过不同温度和光周期组合处理幼虫判断其滞育类型并且得出不同温度下的临界光周期,测定出幼虫在不同时间阶段中体内水分和能源物质的动态变化,现得出以下结论:(1)哈尔滨地区亚洲玉米螟为一、二代混合发生区,有10%左右个体发生二代。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解除滞育后于5月下旬为越冬代蛹始见期,6月中旬为化蛹始盛期,越冬代化蛹盛期为6月下旬,化蛹持续时间为54~58 d。越冬代成虫始见期为6月上旬,羽化始盛期为6月中旬末和下旬初,成虫盛发高峰期为7月初,羽化期为45~52 d。一代卵出现的始盛期为6月末,高峰期为7月上旬,产卵期约为40 d。二代卵高峰期为8月上旬末,产卵期约为20 d。一代卵孵化率显著高于二代卵,卵粒被寄生率和捕食率均明显低于于二代卵。(2)成虫有向玉米植株上部集中产卵的趋势,前期羽化的越冬代成虫产卵高度主要集中在1.2~1.6 m,主要分布在玉米上部第3~6片叶上,后期羽化的成虫产卵高度主要集中在1.8 m以上,主要分布在玉米上部第1~4片叶上,一代卵在玉米植株0.8 m以下高度没有分布。二代卵块分布较一代卵块分散,产卵高度较一代卵有所降低。亚洲玉米螟卵块主要分布在玉米叶背近中脉2 cm内,距叶腋20~50 cm处。(3)被害株玉米蛀孔主要分布在第4~7节秆,在玉米雌穗着生节和附近上下2节危害较重。玉米雌穗穗尖和穗柄的蛀害率显著高于穗中部和穗下部。(4)亚洲玉米螟滞育幼虫发育至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05±1.79℃,有效积温为568.05±65.68日度。19℃、22℃、25℃、28℃和31℃条件下,亚洲玉米螟哈尔滨种群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7.24 h、16.69 h、15.65 h、15.34 h和14.81 h。当光照时间大于13 h时,高温条件下有部分幼虫可以非滞育而继续发育,羽化为成虫。各温度下,从可以羽化为成虫的光照时长开始,亚洲玉米螟幼虫滞育率随光照时长的增加,滞育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同一光照条件下,幼虫滞育率随温度升高有降低的趋势。表明引起亚洲玉米螟滞育的关键因子为光周期,温度可协助光周期影响其滞育,高温可抑制其滞育的发生。亚洲玉米螟哈尔滨种群滞育类型为长光照发育型或短光照滞育型。(5)亚洲玉米螟幼虫10月至次年2月幼虫体内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温度最低的1月和2月体内水分含量最低,下降显著,但在滞育解除期的3月至5月,体内水分又明显上升。11月幼虫体内脂肪含量最高,5月最低,11月与4、5月份差异显著。8月幼虫体内总糖含量最高,至次年2月总糖含量逐渐降低,3~5月含量缓慢上升。9~12月体内糖原含量较高,随后逐渐降低,至翌年5月越冬幼虫解除滞育后含量最低。虫体内海藻糖含量8~11月维持较高水平,至12月和1月含量降低,随后又开始上升,至3月达到全年最高水平,随后又开始降低,至5月越冬幼虫解除滞育后含量明显降低,但除3月外,其体内海藻糖含量差异并不显著。判断亚洲玉米螟哈尔滨种群幼虫为糖原积累型滞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