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不同文化间进行交流的桥梁。但是,文化的个性所衍生出的大量文化局限词给文化间的顺畅交流和翻译造成了障碍。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辉煌灿烂的文化,记录、保存和反映这些独特中国文化的词语不计其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发展,反映中国独特文化的词语日益增多,探讨这些词语的翻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试从六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探讨了中国文化局限词的翻译问题: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几个权威性的“文化”定义,论述了语言与文化以及语言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中国文化局限词翻译的重大意义。作者认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为分的关系决定了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因此,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化重组的过程。中国文化局限词是中国文化个性在语言上的体现,是汉译英中的难点和主要障碍,研究这些词语的翻译有助于阐释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使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加强和促进英汉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对于翻译实践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客观地界定了文化局限词和中国文化局限词,并对其进行了分类。首先,作者列举了几位有代表性翻译大师和语言学家对文化局限词的界定,并提出了自己对中国文化局限词的理解。通过界定,使人们初步了解到,中国文化局限词表现中国文化的特质,是反映中国文化独有的东西的词语,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对等词。尔后,通过对文化局限词的分类,加深了对中国文化局限词基本特征的认识。 第三章,主要论证了中国文化局限词的可译性及其翻译原则。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界争议颇多的问题。作者认为,就其意义来说,中国文化局限词是可译的,这可以从翻译的定义和性质、语言与思维的共性和辩证统一关系以及跨文化翻译实践三个方面得到论证。但是这种可译性是有限度的、相对的,信息流失不可避免。译者应坚持可译性,尽可能多地传达中国文化局限词的全部意义(包括文化意蕴),尽可能减少信息的丧失。然后作者提出了五个翻译原则:定译原则,语义忠实性原则,文化对等原则,功能对等原则和读者的接受性原则。由于中国文化局限词具有独特性、富含文化意蕴、以及在译语中没有对等词这三个特点,因此译者不能采取整齐划一的一种翻译原则,而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运用。 第四章,主要回顾和评析了中国文化局限词的五种翻译方法:音译。直译、替换、释译、意译。作者分析了每一种-译法的得与失后认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权衡利弊,必要时采取某种补偿手段,以确保中国文化局限词的文化意蕴得以充分传达,并使其译文具有可接受性。 第五章,简要论述了准确得体翻译中国文化局限同必须考虑的五种重要因素;文本类型、文本目的、翻译目的、读者接受性、上下文。原语和译语并不是整齐划一的“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对多”的关系。因此,作者认为,翻译是一种选择,能否从诸多译法中选择一种准确得体的译文需要全面地考虑这五种因素,其中以读者的可接受性和上下文因素最为重要。 最后一章,简略地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论点和重点,并就准确得体翻译中国文化局限同提出了四点建议。它们分别是:1)泽者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英汉语言和文化修养;2)对于定译应采取建设性的、分析的、历史的、批评的态度;3)培养识别文化局限同的敏感性;4)大量的翻译实践。唯此,才能更好地译好中国文化局限词,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完成文化交流的伟大使命。 全文的重点在于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和需考虑的五种因素。这三部分浑然一起,互为补充。翻译原则为翻译方法提供了理论的准则,翻译方法是翻译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化。准确得体翻译的方法必须考虑五种因素,才能保证这些中国文化局限词的特定涵义和文化意蕴得以准确的传达。 全文引证了诸多专家、学者及翻译大师如王还、王德春、贺蹦、朱光潜、金岳霖、严复、林语堂、许渊冲、鲁迅、奈达、纽马克、巴尔胡达罗夫等对翻译的精辟论述与独特的见解,引用了许多典型例句以加强论文说服力与可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