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睡眠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生理需要,近年来不断有文献报道我国医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质量问题,其睡眠障碍的检出率高达59.83%。这不仅会影响医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将降低其学习效率和社会适应能力。认知行为干预是心理干预的一线疗法,但传统面对面执行的方式受地理、经济等因素影响难以广泛开展。随着“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深化,微信已成大学生日常沟通交流的必备工具。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认知行为干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满足信息化时代的需求。本研究旨在调查医学生的睡眠质量现状,探索基于微信平台的认知行为干预对改善其睡眠质量的效果,为现有的睡眠质量干预方式作理论补充。研究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医学生睡眠质量现状调查于2018年9月25~26日,以便利抽样方式纳入某医学院校800名医学生。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调查医学生睡眠质量,对比分析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医学生的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第二部分医学生睡眠质量干预研究对PSQI总分≥8分的88名在校医学生发出邀请,其中有65名给予回应。在对已知影响睡眠质量的生理、心理因素进行筛选、排除后,将纳入研究的60名被试以编码后抽签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人。对照组为空白组,干预组给予基于微信平台的认知行为干预。干预时间为4周,在第4周末使用PSQI量表进行复测及干预前后的结果分析。医学生睡眠质量调查结果1.医学生睡眠质量得分 800名医学生的PSQI总分为(5.72±3.24)分,睡眠质量良好(PSQI总分≤4)、睡眠质量一般(5≤PSQI总分≤7)和睡眠质量差(PSQI总分≥8)的比例分别为41.75%、28.88%、29.38%。构成PSQI总分的7个因子得分为主观睡眠质量(1.11±0.73)分、入睡时间(1.18±1.05)分、睡眠时间(1.14±0.85)分、睡眠效率(0.49±0.78)分、睡眠障碍(1.06±0.54)分、催眠药物(0.09±0.39)分、日间功能障碍(0.65±0.71)分。2.医学生睡眠质量比较性别比较女性的PSQI总分及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4个构成因子得分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1、-2.251、-3.167、-2.784、-2.789,均P<0.05);睡眠障碍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02,P<0.05)。年级比较大三学生的PSQI总分及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7个构成因子得分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916、5.202、66.681、5.359、20.064、6.593、9.575、29.046,均 P<0.05)。专业比较不同专业医学生PSQI总分及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5个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12、3.336、5.979、3.592、5.163、2.968,均 P<0.05);睡眠障碍的检出率,在不同专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20,P<0.05),其中护理、助产、临床专业检出率较高。3.医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医学生的睡眠质量与年级、性别呈显著正相关(P<0.01),年级、性别是医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F=31.453,P<0.05,R2=0.103)。医学生睡眠质量干预研究结果1.干预前两组被试的一般资料及PSQ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干预后,干预组除催眠药物1个因子外,PSQI总分及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6个因子得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t=14.790、5.460、7.102、5.835、4.360、3.764、4.267,均P<0.05);对照组催眠药物因子得分升高,PSQI总分及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5个因子得分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5、2.068、2.710、4.026、3.003、2.763,均 P<0.05)。2.干预组PSQI总分及主观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3个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1、2.575、2.796、2.945,均P<0.05)。研究结论1.医学生的睡眠质量有待改善,PSQI总分≥8分的医学生占29.38%。,2.年级、性别是医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其中高年级、女性医学生睡眠质量较差。3.基于微信平台的认知行为干预能显著改善医学生的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