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翻译中认知过程的研究长期被忽视或研究不充分的现实,结合概念整合这一新兴的认知理论,对翻译认知过程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旨在为翻译认知过程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模式,并对概念整合理论的阐释力进行检验。 根据概念整合理论(也称交织理论)的基本思想,笔者结合翻译实例将翻译认知过程视为一个四空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即两个输入空间(原文空间和译者空间)在类属空间的映射下在整合空间(译文空间)中的概念整合过程。其中,原文空间和译者空间本身也是交织的结果:前者整合了源语语法与作者意欲传达的概念结构,后者整合了译者的语言能力、语用考虑、个人偏好及认知语境(其中包括已内化为译者认知语境的一部分的目的语语法)等元素。类属空间是一个由输入空间的共同点构成的抽象结构,在翻译整个过程中对原文、译者两空间进行映射,从而保障跨空间映射和投射的顺利进行。通过对译例的分析,本文指出连接两个输入空间的重要纽带正是原文传达的概念结构。它往往表现为或抽象或具体的框架或概念,并反映着某种认知联系。这种结构能够并应当在某个层次上被具有良好双语能力的译者识别和认知,进而构成类属空间的重要成分。这样,译文成为原作概念结构和目的语语法整合的自然结果,且可在以后的整合中作为输入空间继续参与交织从而修改和完善现有译文。应注意的是,整合过程受译者的认知语境、语用考虑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带有译者主体性的烙印,正因如此,译文较之原文并非单纯的复制而是在原作概念结构制约下的动态的目的语再创作。 本文还依据原作传达的认知联系与输入空间内激活的组织框架之间的关系将翻译划分为三种类型,每一类型都适用于某种(些)特定的概念整合网络(框架网、单边网、双边网),而不论哪种网络结构都符合本文提出的四空间整合模式。这样,翻译的认知过程就被赋予了一个统一的框架。本文还从概念整合的角度重新考察了翻译研究中长期存在几个焦点争论,认为以前提出的各种对等实际上都是建立在翻译隐喻观的基础上,是不能实现和不具确定性的,真正的对等是认知上的对等,是某个概念层次上的对等。由此,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问题也就得到了相应的解释。对于直译和意译,概念整合观认为不论哪种翻译策略都是概念整合的结果,只是投射选择的不同和语言文化间相似性程度的不同。 概念整合理论与翻译的结合为各自领域的研究都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并且有利于各自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笔者希望本文所作的尝试对学科交叉研究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