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稳定化处理是污泥减量化、无害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污泥处理与处置的重要环节之一。污泥稳定化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及生物法,生物法由于运行成本低、安全可靠而被广泛采用。污泥自热高温好氧消化(ATAD)工艺属好氧消化范畴,具有污泥停留时间短、病原菌灭活效率高等优势。该工艺较好克服了传统生物稳定法污泥停留时间长、设施占地面积大等不足,因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欧洲、北美等城市污泥稳定化处理工艺中得到较快的应用与推广。目前,我国在ATAD工艺稳定化处理污泥方面研究较少,也无应用实例。借鉴ATAD工艺已有研究基础,本课题组开发了一套新型的单段式污泥高温(微)好氧(ATMAD)消化装置,该装置在满足污泥稳定化处理效果的同时,具有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等优势,其有效性已初步得到试验证明,但相关的污泥稳定化机理亟待深入研究。本论文从物质迁移转化规律、嗜热微生物种群多样性、有机物降解动力学等方面阐述了单段式ATMAD工艺的污泥稳定化过程与机理,并通过中试运行过程考察了ATMAD工艺的污泥稳定化效果、建立了消化体系的热平衡方程。单段式ATMAD工艺批式运行结果表明:稳定化处理污泥时,进料污泥固体物(TS)浓度以5~6%较为适宜(挥发性固体物VS含量约3.3~4.0%);增大曝气量有利于提高VS去除率,但不能显著促进有机物的快速降解,适宜曝气强度为1.0~1.2L/(h·L泥);污泥稳定化过程受消化温度影响最为明显,反应器运行温度在50~60oC条件下VS去除率明显较高。污泥经高温消化后其脱水性能明显恶化,延长消化时间有利于适当改善消化污泥的脱水性能。ATMAD工艺按半间歇运行方式在55oC消化温度下稳定化处理污泥时,水力停留时间(HRT)不低于13d的消化体系VS去除率均高于38%,且粪大肠菌群与沙门氏菌均有效灭活,消化污泥达到A类污泥各项指标。考察了污泥稳定化过程VFA组分及其浓度变化,阐述了消化体系有机组分的代谢途径与规律。消化体系上清液有机物浓度相对较高或快速增加时,生化代谢系统可通过乙酸、丙酸、丁酸等合成途径来满足消化体系对氧化态NAD+的需求;消化体系大量累积VFA时,除乙酸外,丙酸、异丁酸与异戊酸均为主要组分,其浓度远高于正丁酸与正戊酸。在曝气强度不变时,有机底物的生化代谢过程对消化体系ORP值存在明显影响。以VS为评价指标建立了单段式ATMAD工艺的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消化体系VS降解的宏观一级动力学方程为(消化时间以d计量):污泥水力停留时间不低于10d时,动力学公式计算值与试验测定结果相对误差均低于10%;中试系统半间歇运行过程中,理论计算值与实际值相对误差不超过6%。分离、纯化了典型的嗜热微生物并进行了生物强化试验。分离的两株典型嗜热菌T1(No: HQ436531)与T2(No: HQ436531)分别属于Hydrogenophilaceae与Xanthomonodaceae。接种嗜热菌株有利于提高污泥稳定化初期的有机物降解效果,但微观环境对稳定化过程也存在明显影响。单独接种嗜热菌T2的反应器在整个消化过程均比空白对照反应器有更高的VS去除率。DGGE图谱表明:好氧、兼性与厌氧微生物可共存于污泥高温(微)好氧消化体系。本论文通过中试运行考察了ATMAD工艺的污泥稳定化效果,并建立了消化体系的热平衡方程。中试系统(HRT为10d)在半间歇式操作条件下连续运行10d后,平均VS去除率为37.8%,反应器运行温度维持在58~62oC,pH值变化范围为7.8~8.2,ORP值在-325~-260mV范围内波动,氧利用率达30%左右。消化体系在60oC左右运行时,因机械能转化而产生的热量占消化体系总放热量的30.8%。可见,单段式ATMAD工艺并非完全的“自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