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地震灾后安居环境重建汇聚了众多规划师的不懈努力,其中之一在于期望通过提高社区环境的开放性,帮助灾区城镇恢复新生。那么,灾后重建社区环境的“开放性”究竟处于何种水平、落实效果如何、给灾民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这些均需要一套评价反馈机制。同时,安居环境重建评价涉及范围广、时间长、类别多,需要多角度、多维度的持续跟踪研究,对灾后重建进行全面诊断和反馈。因此,本文从开放性的角度,对汶川地震灾区城镇重建的社区环境进行了主观评价研究。论文主要包含评价基础研究、评价因子集构建、实证评价研究和评价结论反馈四个方面的内容。评价基础研究,包括界定相关概念、明确开放性对灾后社区环境的意义;确定社区环境开放性的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评价方法;通过挖掘灾后居民需求特征和社区环境的开放性特征,整合建立了“公共性”、“可达性”、“多样性”和“流动性”四个评价准则。在评价因子集构建阶段,从社区环境的公共空间、公共设施、社区管理和社区文化四个方面入手,利用三角形法和四步法,集合专家、文献和居民的共同智慧,经过初步汇总和反复修定,建立了一套包含4个一级因子、23个二级因子的评价因子集,并征集专家的意见,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因子的权重。论文选取北川新县城和都江堰壹街区作为实证评价案例,运用前文建立的评价因子集,采用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评价技术,对灾后社区环境的开放性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其中运用了主观综合评价、单一因素评价、模糊综合评价、建筑游览式评价和自由报告评价等多种主观评价方法,最终形成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社区的综合评价反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灾后社区环境的开放性较地震前都有了较大提升,总的来说,都江堰壹街区的开放性较好,北川新县城的开放性一般。其中,公共空间的建设效果显著;公共设施水平实现大幅度提升,但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级差异较明显;社区安全管理力度不足、管理模式单一;灾后城镇产业建设滞后,经济环境相对封闭;社区文化建设滞后,居民主体意识有待提高。另外,社区环境开放给居民带来的积极影响有社区道路交通方便、有利于资源共享、街道界面丰富和安全、社区与城市的联系更多;消极影响有管理费用增加、社区治安差、交通噪音大、邻里交往少等。借鉴以上评价反馈,本文最后从道路交通、公建配套、外部空间和社区管理等方面,提出灾后重建社区环境开放性的营造建议,为以后同类型的社区建设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