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作为全球变化敏感区和关键区的藏北地区,其草地动态变化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响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1990年和2000年那曲地区TM分类结果图,研究了那曲地区最近10年草地减少和未利用土地增加的空间分布,分析了变化原因。以NOAA-NDVI遥感数据和BEPS生产力过程模型为基础,分析了草地NPP(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年际变化,模拟了草地NPP空间分布和年内动态变化。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土地利用/覆盖变化:1990到2000年那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较小,但是各土地类型/覆盖之间互相动态转化的情况却比较复杂,尤其是草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变。发生草地减少和未利用土地增加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县区;对于人口相对较少或者大范围无人区的县区,草地和未利用土地之间的动态转化不明显。分析认为由于同期自然环境因子没有显著变化,而气温和降水的增加还有利于覆盖增加,导致这一覆盖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破坏,特别是不合理土地利用的结果。2)草地动态变化研究:利用1981-2001年(1994年除外)8km分辨率的NOAAAVHRR-NDVI数据研究了那曲地区的草地植被变化趋势,反映植被覆盖和生产力的NDVI值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态势;依次是农作区和森林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NDVI变化趋势呈无变化、显著增加、轻微增加、轻微减少和显著减少的区域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7.27%、0.27%、8.71%;、13.06%和0.69%。空间分布显示显著增加或显著减少的象元都分布在地势比较低的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森林区和高寒草甸区,在海拔较高的西部地区的高寒荒漠草原NDVI变化趋势处于轻微变化或无变化。分析造成NDVI变化的气候原因(温度、降水,风)和人为原因,认为不同区域NDVI动态变化的主导因素不同;那曲东部地区,NDVI变化受人类活动因素影响比较显著;中部地区,同期自然环境因子没有显著变化,植被覆盖有所增加;气象站点的数据分析对那曲地区西部没有说服力,此地区同时也是无人区,不受人类活动太大的影响,因而西部的NDVI变化可能更多的表现出青藏高原植被的自然变动。3) BEPS生态模式模拟NPP空间分布及年内动态变化:基于碳水耦合的遥感过程模型—BEPS模型模拟那曲地区2002年草地NPP平均值为62.4gC/m2·a,NPP变化范围为0~151.7gC/m2·a;空间分布为东部的高寒草甸NPP值最大,大于110gC/m2·a,其次是高寒草原植被,NPP值为50-110 gC/m2·a之间,低值区分布在西部的高寒荒漠草原,NPP值小于50gC/m2·a;NPP年内变化规律表现为夏高冬低的趋势;对LAI、气温和降水的敏感性模拟分析表明,NPP对这几个因子都很敏感,NPP和降水呈正相关关系,温度对NPP的影响比较复杂,LAI直接决定太阳短波辐射能量的植被吸收,因此LAI和NPP的关系极其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