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工作伦理发端于清教工作伦理。清教工作伦理的核心思想是:工作是美德,财富是天恩,贫穷是罪恶。经过18世纪的世俗化过程,清教工作伦理褪去了神学的外衣,但依靠勤劳节俭、克己制欲就能取得成功以及责备穷人的精神实质保留了下来,成为美国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内战之后,美国进入工业化阶段。在这一时期,劳动发生了异化,社会贫富差距逐步扩大,工人勤劳节俭却依然穷困潦倒,传统的工作价值观开始受到质疑。但由于社会达尔文主义对传统工作伦理的强化作用,直到20世纪初的进步运动时期,知识分子们才开始系统化、理论化地为穷人辩解。在随之而来的历次社会改革运动中,环境决定论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人们开始把贫穷归咎于外在的社会原因,要求对穷人实行国家救助,美国由此走上了福利国家的道路。然而,在救助穷人的同时,美国社会也出现了一部分身体健康却不事生产、依赖公共救济为生的群体,这对传统的工作伦理造成了严重伤害。随着70年代保守主义思想的回潮,传统的工作伦理重新受到重视,工作福利改革成为历届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本论文在系统梳理美国工作伦理的历史演变的四个阶段的过程中,从文学、政治和社会思潮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研究了美国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工作和财富持有的不同观念及主要原因,这些观念对财富的创造积累和政府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再分配政策)造成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一步步导致社会福利之扩大,乃至远远超出社会的承受能力,不得不再次进行改革。始于罗斯福新政的国家福利改革是一次重大的政府功能和社会风尚的转型,也是大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政治的焦点之一,而福利政策的转变又是国民工作伦理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因此,研究工作伦理的演变对理解美国现当代福利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一定的帮助。此外,工作伦理与经济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具普遍性的问题,美国在这方面所表现出的民意倾向和政策调整对我国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