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我国第三轮消费升级人口结构变化,互联网对居民的渗透不断增加。消费金融对中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额消费信贷作为消费金融中一个分支,其特点是无抵押、无担保、借款额小而分散,审批流程相对简易。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80、90后具有超前消费观念的崛起,小额消费信贷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因前一阶段,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风险、操作风险没有得到有效的防范,监管与规范没有齐全,导致行业利率畸高、收费披露不明确、诱导性续贷、“裸贷”等事件的曝光与舆论的发酵,致使小额消费信贷产品被污名化。本文总结小额消费信贷行业早期出现的各种异象,认为是行业运营问题,不能将其归咎于小额消费信贷产品。从金融产品设计逻辑看,这种小额消费信贷产品具有合理性,并具有发展的价值。本文首先从小额消费信贷现状着手,从行业、参与机构、产品等角度进行分析;梳理小额消费信贷面临的风险,并总结其做出的创新以及存在的不足。基于前两部分的分析总结出2017年发生的互联网小额消费信贷恶性事件行业乱象的内外因素并对其污名化原因进行梳理。之后以时间顺序梳理互联网小额消费信贷监管与规范发展历程,以及个人征信体系完善历程,发现我国小额消费信贷行业的监管逐渐趋严,监管大环境越来越适合小额消费信贷的规范性发展。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增加借款者的违约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小额消费信贷授信简便成为可能。在下一章节,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法分析,基于对借款者的违约概率进行Logistic建模分析,分析影响违约概率的影响因素。为避免共同因素给回归结果带来的影响,在进行回归前进行因子分析法。并根据构造出的模型,代入RAROC模型,对不同的借款者的借款利率进行定价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借款机构可以通过借款者的基础信息推断出借款者的违约概率进而设计出借款利率,并且相比于传统的借款利率,小额消费信贷的借款利率更向右偏,即适用于相对较高的借款利率,才能够维持机构的盈利。基于以上的历史梳理和实证分析,本文给业务环境与监管提出建议,其中包括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意识。从业务经营与产品规范角度,本文提出优化产品设计、创新风险策略、差异化精准定价和规范流程架构的建议。本文认为小额消费信贷产品有其存在的价值,对于发展我国普惠金融,服务金融“长尾”人群,以及深化金融服务领域有着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