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城市化,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粗放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模式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等制度约束使农民工无法享受城市中的公共服务和社会资源,在住房上也存在过度拥挤、环境恶劣和居住分割等问题,使之难以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本积累和融入城市主流生活,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融合。本论文从这一现实背景出发,以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为切入点,对其与经济增长和社会融合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住房(及居住环境)通过影响劳动力数量和人力资本质量,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融合的重要中间机制。理论研究部分在住房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的框架下,构建了包含两种劳动力和两类住房的理论模型,用以解释农民工聚居区的住房供给能力与居住环境质量通过影响劳动力供给和人力资本积累速度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城市居民福利的机理,以及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针对农民工住房的公共政策将出现怎样的变迁。比较静态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在经济发展初期,“城中村”等农民工聚居区住房数量的供给有利于经济增长,但其效果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而逐渐衰减;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城中村”等农民工聚居区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进行改良的公共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融合的促进效果更加明显,并且该政策变迁有可能内生实现。论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居住分割和社会分割的存在,与普通住房社区中的移民相比,“城中村”中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增长速度明显偏低;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速度与其居住环境的质量显著正相关。2)农民工住房在数量上较高的供给能力有利于城市产出的增长以及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并对城市房价的上涨起到缓冲效应;但是这些效应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而逐渐减小。论文建议政策制定者应全面客观地看待“城中村”等农民工聚居区在经济增长和社会融合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应逐步改善农民工的住房条件和农民工聚居区的居住环境,促进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积累,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社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