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社会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社会主义时期。每个历史时期根据其特殊的历史环境产生了相应的土地制度,我国历史上土地制度总体上是沿着“公有——私有——公有”的路径发展的。文章首先对我国历史上各种土地制度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奴隶社会的国家所有制到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家庭承包制。然后着重对家庭承包制以及“股田制”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我国现行的家庭承包制作为我国一项基本的农村土地制度具有相当的优越性,如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是与农业的自身特点相适应;有利于培育农村市场主体;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等。文章应用供应链理论对家庭承包制的供求方式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优于统购派购的供应方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制度的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如土地产权模糊,界定严重不清;人地均分原则使得农地经营趋于分散化;农地制度和国家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等改革不配套、缺乏整体协调性,严重影响到农地的有效利用等。这些缺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素,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和改革,使其更加合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家庭承包制的缺陷,一种新型的土地制度“股田制”应运而生。“股田制”的实行使农村土地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对克服家庭承包制的缺陷具有积极的作用。文章首先应用供应链理论、价值链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委托代理论、产权理论、资本结构理论以及风险理论从理论上对“股田制”的优越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如建立了现代的产权制度、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了农民的素质等。但同时由于其配套政策不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文章还举出典型实例对“股田制”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并借鉴俄罗斯的土地制度改革经验,说明“股田制”是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一种比较优越的土地制度,因此应该加强立法,使之正式成为我国一项基本的土地制度。综上所述,本文从理论上对我国历史上各种土地制度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股田制”的优越性和潜在的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对“股田制”在我国实行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