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威廉·巴特勒·叶芝不仅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之一,他在戏剧领域的创作与实践也是卓有建树。《在波伊拉海滨》是叶芝“库胡林五部曲”中的第一部,乃叶芝戏剧实验的扛鼎之作—与同时代的诸多剧作家不同,叶芝独辟蹊径,采用独幕式剧作,组合运用仪式的各种元素,意在打造“仪式剧场”,将剧院变为智性兴奋的场所。但学界对叶芝仪式戏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1913年后受日本能剧启发的作品,对他1913年前戏剧中的仪式化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巴特勒·叶芝不仅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之一,他在戏剧领域的创作与实践也是卓有建树。《在波伊拉海滨》是叶芝“库胡林五部曲”中的第一部,乃叶芝戏剧实验的扛鼎之作—与同时代的诸多剧作家不同,叶芝独辟蹊径,采用独幕式剧作,组合运用仪式的各种元素,意在打造“仪式剧场”,将剧院变为智性兴奋的场所。但学界对叶芝仪式戏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1913年后受日本能剧启发的作品,对他1913年前戏剧中的仪式化问题却鲜有系统深入的讨论,由此构成了本研究的选题源起。从理论推演的维度看,叶芝自身的戏剧旨归以及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凯瑟林·贝尔的仪式行为论为本研究提供了概念框架。深受秘教仪式影响的叶芝坚信,魔法可以揭示符号与事件的本质记忆,使个人与大记忆相联接。除此以外,他认为戏剧与仪式具有共通性,将戏剧也视为神秘仪式,强调演员与观众的交流,试图通过心灵感应与戏剧符号的内在能量,在幻境中打开观众的心灵之眼,实现心灵升级。凯瑟林·贝尔则提出了仪式行为论的三大特性:第一,源起于宗教祭祀和自然崇拜的仪式具有神圣象征性。第二,聚焦于程式展示的仪式具有表演性。第三,蕴藏着人类集体文化无意识的仪式具有传统性。三者互为补充,又有机融为一体,与叶芝的戏剧论一起,构建了本研究的戏剧仪式分析构建了至关重要的理论基石。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主体由三部分构成。第一章论述了叶芝对剧中人物的仪式化。借助塔罗牌、四大元素等秘教符号系统,遵循神秘主义的平衡原则,叶芝塑造了高度象征化的人物,为剧中角色戴上了非个人的面具。同时,誓言仪式上的人物动作也极具象征性与表演性,充满神秘感,成为连接人类与超自然力量的媒介舞蹈,而库胡林与海搏斗的激情也化作趋于程式化的肢体语言,具有高度的仪式特征。第二章主要探究了戏剧语言的仪式化。世俗世界与有灵世界的互动表现为韵文与散文台词的转换,而主人公库胡林对语言的混乱使用更是深入展现了人物心理的迷狂状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另外,剧中吟唱与场景相互配合,以声音的高低变化制造出对人物及观众的催眠效果,将观众带入一种强烈情感之中,进入非理性的无意识领域。第三章对此剧结构的仪式化进行了讨论。原始仪式是集体潜意识的产物,与大记忆直接相关。此剧以植物神崇拜仪式为内涵原型,套用其中的生-死-重生模式,“临时国王”库胡林之子的死亡使得库胡林得以在海中重生,从而完全成为精神性的存在。在结构的外在形式上,叶芝也效仿了古希腊悲剧中的仪式形式,遵循了冲突、受难、信使、哀悼及神灵显现等五个部分,进一步加强了此剧的传统性与仪式感。研究发现,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结构的仪式化处理,叶芝在《在波伊拉海滨》中将仪式的外在表演形式、内在象征精神与传统相融合,充分体现了其将戏剧视作仪式表演的理念。叶芝对戏剧仪式性的追求一方面反映了秘术仪式对其的戏剧实践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叶芝独特的民族政治理念。十九世纪末的自治运动失败后,叶芝对政治丧失了信心。因此,他试图通过仪式戏剧来激发爱尔兰民众的想象力,借助艺术的力量使之与伟大心灵互相沟通,从而使爱尔兰人重新体验古老而纯粹的精神信仰,恢复一种高尚的民族精神。
其他文献
“摩登女郎”的出现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性潮流,跟中国古典的“摩登伽女”、日本的“モダンガール”、西方文学艺术中的“modern girl”以及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的“flapper”均有着密切的关联。被时装、电影、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不断塑造的“摩登女郎”是现代新型职业女性的文化衍生物,表征着社会文化景观的变化。对于中国“摩登女郎”的研究,理应表现出两个维度:作为一类女性形象,她们是中国女性现代
戰國文字上承春秋金文,下啟秦漢篆隸,在漢字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兵器銘文數量眾多。由於地域和文化等差異,兵器銘文需要進行區域劃分。何琳儀曾将戰國文字分为齊系文字、燕系文字、晉系文字、楚系文字、秦系文字五系。我们以晉系兵器銘文為研究對象,以吳鎮烽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及其續編作為材料依託,窮盡性地搜集戰國晉系兵器銘文,依據銘文的點畫、結構、款式、風格諸方面的特點,整理出字表,并上溯到殷
2020年奉俊昊凭借关注社会矛盾与问题的《寄生虫》斩获了奥斯卡和法国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这是继2019年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之后影史第二位以非英语片拿下奥斯卡奖的导演。他也成为韩国影史上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项第一人,由此他赢得了世界的关注,用电影审视社会的奉俊昊自然成为了韩国的影视文化标杆。奉俊昊出生在艺术之家,爷爷是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从小学习绘画加上社会学教育背景,奠定了奉俊昊的对艺术敏
从脂砚斋评红算起,红学已诞生两百多年,到现在已成为一门显学。梳理红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就会发现,红学的发展走过了几个阶段。在早期,主要是一种“随感式”的杂评,比如“脂评”、清代的题咏派、评点派。《红楼梦》研究进入20世纪,研究形态发生重要变化。《红楼梦》的研究,王国维首先引进西方哲学和西方文论,写出了著名的《红楼梦评论》。而这时候兴起了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它主要是采用品性相类、轶事有征、姓名相关的
“和”和“and”分别是现代汉语和英语中最常用的能表示“联结义”的多功能语法形式之一,二者最主要的功能均是表示“并列联结”。但据语料显示,“和”和“and”在多功能性层面上具有差异性。语法形式的多功能性并非某一种特定语言所独有,而是普遍存在于世界语言中。同理,其多功能性的异同也可以反映出世界语言间的某些蕴含共性和差异性。通过对来自相同或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的表意功能相互交叉、部分叠合的不同语法形式进
位置媒体的兴起和广泛运用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写了空间的意义。在旅行中,位置媒体不仅帮助旅行者对地理位置进行熟悉,也帮助其对空间内信息进行了解,在消除陌生感的同时也重塑了人与城市的互动方式。我们在利用位置媒体工具的同时,行为方式亦在方方面面发生改变,位置媒体作为现代人常见的出行工具会对我们与城市的相遇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以旅行活动为切入点,试图从人、媒介工具和城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31-2019)可以称得上是当代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中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小说家之一。她以她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关注着黑人群体并为他们创作,用其丰富瑰丽的想象为读者描绘出了黑人们别样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由于独特的身份和处境,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描写黑人的故事并不太出人意料。至今众多学者几乎都围绕着这部小说中关于黑人与白人对立的主
菲利普·罗斯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犹太作家之一。自1959年发表第一部作品《再见,哥伦布》以来,他总共创作了30多部作品,并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布克国际文学奖等奖项,也曾多次入围角逐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个生长在美国的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较为深切地关注美国犹太人的生存困境及创伤。《美国牧歌》是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中倍受关注的一部作品,过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物形象研究、主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