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团头纺(Megaalobrama amblycphala)幼鱼为研究对象,通过调节饲料中豆油的添加量,制成脂肪水平分别为2.29%、4.29%、6.29%、8.29%、10.29%、12.29%的六种等氮等能试验日粮。选取480尾体重为(10.00±0.03)g的团头鲂,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组投喂一种试验日粮,饲养周期为8周。通过测定鱼体生长指标、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和表皮、肠道中粘蛋白基因的表达变化来评价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肪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及粘液的影响。1 脂肪水平对团头鲂幼鱼生长与形体指标的影响随着日粮中脂肪水平的增加,增重率(WG)、饵料系数(FCR)和肥满度(CF)均有显著变化(P<0.05)。其中,6.29%8.29%脂肪组的WG显著大于其他试验组(P<0.05,8.29%脂肪组的CF显著大于其他试验组(P<0.05),除了与6.29%脂肪组相比,8.29%脂肪组的FCR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各组间存活率、脏体比(VSI)和肝体比(HSI)均无显著变化,只有8.29%脂肪组的HSI显著大于12.29%脂肪组(P<0.05)。以饵料系数(FCR)为判断依据,经折线模型性回归分析,团头鲂幼鱼日粮最佳脂肪水平为7.61%。2脂肪水平对团头鲂幼鱼应激和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为探讨日粮中不同脂肪水平对团头鲂幼鱼应激和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血清相关免疫指标,肝脏抗氧化指标,以及检测了捕捞应激后血清相关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养殖试验结束后,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对实验鱼进行攻毒,并统计其在随后14天内的死亡率。结果显示:当饲料脂肪水平为12.29%时,血清皮质醇含量、谷丙转氛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最高,显著大于低脂肪水平组(P<0.05),与饲料脂肪水平为10.29%试验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从2.29%升到8.29%,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还原性谷胱甘肽的活性呈上升趋势,且脂肪水平为8.29%试验组的活性显著大于脂肪水平为2.29%试验组;而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最大活性出现在脂肪水平6.29%试验组,除脂肪水平为8.29%试验组外,其活性显著大于其他试验组:丙二醛的活性则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上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其活性在脂肪水平为6.29%试验组最小,显著低于脂肪水平2.29%和12.29%试验组。捕捞应激后,各组团头鲂血清中皮质醇含量、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氦酶活性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大值均出现在应激后12 h;脂肪水平为2.29%和10.29%试验组的皮质醇含量在应激后0-12 h内变化显著(P<0.05),在脂肪水平6.29%试验组变化不显著(P>0.05)。当脂肪水平为8.29%时,团头鲂鱼体的死亡率显著低于除脂肪水平为6.29%外的其他各试验组(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脂肪水平为6.29-8.29%时,团头鲂幼鱼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病力最高。投喂脂肪水平过高或过低的饲料都会影响团头鲂幼鱼的生长、抗应激及其非特异性免疫。3脂肪水平对团头鲂幼鱼枯蛋白muc2、muc5b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采用RT-PCR技术分别测定各试验组鱼肠道粘蛋白muc2和表皮粘蛋白muc5b的相对表达量,以及捕捞应激后表皮粘蛋白muc5b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增加,肠道粘蛋白muc2与表皮粘蛋白muc5b的表达量均呈现升高的趋势,其中,muc2的最大表达量出现在脂肪水平为12.29%试验组,显著大于其他试验组(P<0.05);muc5b的表达量在脂肪水平为8.29%试验组最大,除12.29%试验组外,显著大于其他试验组(P<0.05)。捕捞应激后,各试验组muc5b的表达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应激后12h基因表达值最大,脂肪水平为10.29%的试验组各时间段内表达量有显著变化(P<0.05),而脂肪水平为2.29%和6.29%的试验组各时间段内muc5b的表达量变化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高脂肪水平可以提高muc2、muc5b的表达量,捕捞应激会导致各试验组粘蛋白基因表达上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