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蓬勃发展对人才需求也进一步扩张,而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路径也进行大规模的改革。教育制度改革虽然使更多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但收费制度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贫困生的入学难题。作为利用金融杠杆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机会均等的工具,助学贷款于1999年正式推开,并逐步扩大规模。目前,助学贷款虽取得重大成就,然而仍然有20%的学生由于助学贷款主体行为协调不力被拒之门外。而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主体行为优化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各行为主体的互动与合作,实现整个贷款体系的平稳运行。因而本文以助学贷款的主体行为为出发点,通过主体间的博弈优化行为,进而实现贷款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在对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和现有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考察我国高校助学贷款发展的背景、特征与历程,发现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行为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然后,针对助学贷款涉及到的四个行为主体,学校、银行、政府和学生,分别分析其行为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并阐述四个主体面临的问题及困境。然后,根据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资料,梳理青岛市各大高校学生对助学贷款相关问题的看法与见解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进一步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助学贷款发展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构建博弈模型并将显著性因素纳入,分析在贷款与还款过程中两大主要主体—银行与学生之间的行为博弈并找出双方最优选择行为的利益均衡点。最后对全文分析进行总结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主体最优选择行为达到利益均衡点的对策建议与政策启示。实证分析表明,经济性因子、家庭性因子、管理和追缴制度因子、还款制度因子以及个人信用水平因子影响助学贷款的发展。进一步的博弈分析发现:在申请审核阶段,家庭性经济因素是最重要的,银行审核成本、高校对学生惩罚力度以及学生信用度的增加和利率的降低,会提高申请的真实性;还款发放阶段,银行利率的降低、信用惩罚的增加以及学生毕业后个人收入和诚信度增加利于学生按时还款。因而,实现主体行为的最优化,政府要在促进就业、个人信用档案建设、贫困生鉴定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银行要降低利率、延长还款期限并创新还款方式,建立违约惩罚机制,而高校要引导学生就业并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学生要提高个人诚信意识、还款意识,增强还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