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进行民俗学与地理学的交叉研究,辅以计算机数据库、GIS等技术,从数字民俗地图的角度切入,以中国四大传说为突破口,使用民俗学界长期积累的故事学研究成果和近年进行的数字民俗学研究成果,在民俗学界公认正确原数据和公认的民俗学与相关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民俗地图的创制,其中,也部分地创编数字民俗地图。在民俗地图的研制中,拟限定地方区域与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两个对象,也限定在地方区域福建、多民族聚居区云南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北京等三个样本的范围内,进行理论探索和绘图实践,并就相关空间民俗传承问题进行探讨。本文也适当指出地图方法对民俗学等人文科学研究的局限,并因此创用数字民俗地图集成与民俗数据库的组合方式,并适当采用数字媒介与纸介媒介并行的方式,争取更合理地建设民俗地图研究与实践的创新框架,在数字民俗学和应用民俗学的建设上填补空白。
全文分为上、下两编,首有“绪论”,末置“余论”,另有附录三种。
上编讨论民俗地图编制的基本理论构架。第一章,重点论述民俗地图编制所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从民俗地图与民俗学、自然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数字化理论相交叉部分,论述民俗地图利用了自然地理学地图方法的基本理论,又具有民俗学等人文学科的基本理论的规定性,历史地理学在其中起着理论和方法的桥梁作用,数字化理论在其中起着实现和延伸的技术作用。这些基本理论问题决定了民俗地图的性质,也决定了民俗地图的结构:主配地图论、组合地图论、集成地图论和数字地图论。第二章,论述故事民俗地图在文本理念、地图要素和数据库三个方面的编制基础。主要讨论了故事民俗地图与故事类型、故事地名和故事节日的关系,故事民俗地图的地名、符号与图例、投影和比例尺、底图等地图要素,故事民俗地图的数据库内涵、性质与分类、以及民俗地图对于民俗学者研究的作用和特点。
下编介绍民俗地图编制的操作设计。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民俗地图搜集与存储资料的方法,包括故事民俗资源数字化和故事民俗资源要素提取,及其相关数据处理。第二章,具体介绍故事民俗地图的地图设计和工作流程,包括故事民俗地图的地图体系、地理底图、投影和比例尺、色系和符号系统设计等。第三章,具体讨论故事民俗地图的结构,重点讨论故事民俗地图体系中的几个地图样本。第四章,讨论本文研究的工作基础,部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其他民俗地图的绘制与实证,以及本文研究在这些工作基础上的突破点。具体包括,中国民间文艺三集成地图与县域资源分布评估、北京寺庙碑刻地图与城市民俗资源分布统计、河南宝丰马街村民俗地图与原生态关联区地的发现、北京故事卷精神地图与民众精神世界、中国多声部民歌地图与专家系统研究和河北栾城寺北柴村农民组织地图与中外视角研究。
本文的核心思想是,民俗学与地理学、地图学、计算机应用科学的交叉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通过建立数字民俗地图集成的概念,编创民俗地图等途径,发展空间民俗学研究,丰富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论。这一工作需要利用GPS、WEBGIS和数据库等关键技术,对民俗学界公认正确原数据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省卷本等进行二度开发,扩大对民俗地图数据的使用检验和共享能力,并提供政府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公共政策咨询与资源评估使用、提供民俗学大学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使用,促进民俗学传统文科的现代化,努力实践钟敬文先生“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