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定性定量分析针灸疗法对癌性疼痛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的含量以及外周血单核细胞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的mRNA表达的影响,同步检测血浆中β-内啡肽的含量,以阐明针灸对癌性疼痛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的调节机制,初步探讨针灸对神经-免疫网络的协同调节作用;通过临床观察比较穴位注射吗啡并施灸与单纯皮下注射吗啡治疗各组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镇痛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以探讨癌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与其细胞免疫功能正向调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比较两种疗法的优劣,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将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成针灸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双抗体夹心ABC法,检测各组癌痛病人治疗前后血清中的IL-2的含量,并与健康人做比较,进行定量分析。2.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定性分析癌痛患者治疗前后IL-2R的mRNA的表达,并统计各组的阳性表达例数。3.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各组血清中的β-内啡肽的含量,并加以比较。4.临床记录各组癌痛患者治疗后镇痛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的变化,并加以比较。5.通过生活质量评分标准判断癌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后,1.针灸治疗组患者的血清IL-2水平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但仍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2.针灸治疗组IL-2R的mRNA阳性表达例数为15例,阳性表达率为(65.22%);常规治疗组阳性表达例数为5例,阳性表达率为(23.81%)。针灸治疗组阳性表达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3.针灸治疗组的血浆β-内啡肽含量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提高,针灸治疗组强于常规治疗组;5.治疗后针灸治疗组的镇痛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 结论:1.针灸治疗通过调节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阳性表达率、促进β-内啡肽的合成与分泌,对癌痛患者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改善作用,能直接和间接的治疗癌痛。 2.β-内啡肽可能通过与吗啡竞争结合吗啡受体,发挥止痛作用,从而维持或降低吗啡的用量。 3.癌性疼痛患者镇痛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可能与细胞免疫功能的正向调节有关。 4.穴位注射吗啡并施灸治疗中、重度癌痛要优于吗啡单纯皮下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