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系列调查对江西省高校健康教育现状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进行健康教育诊断,力图构建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充分体现高校教育特色、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材为目标的大学生健康教育实践模式。 调查1 对江西师范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一年中门诊就诊情况进行调查与统计,结果分析表明,大学生门诊病例与自然条件、生活环境、个人生活习惯及学习压力有关,大学生门诊病例符合群体生活中大学生身心发育特征和发病特征。 调查2 从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大学生健康知识的角度,以自编问卷的形式考察大学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及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现状。调查结果表明,2、3年级学生每周接受健康教育的人数显著高于1年级(p≤0.01),2、3年级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较为均衡,其需求显著高于新生(p≤0.01)。同时,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对性教育的认识和需求也反映出明显的差异。在健康行为方面,2、3年级学生较新生更注重膳食营养结构、人际交往及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但也反映出大学生对约束不良健康行为的能力不足。 调查3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6587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表明,江西大学生除了躯体化和恐怖因子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外,其余各项因子的平均得分都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p≤0.001)。男大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等方面的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p≤0.01;p≤0.001)。 调查4 以验证性调查形式考察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健康知识知晓度的影响。作者将同等专业的学生分成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按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健康行为、流行病预防、生殖性教育等内容拟定试卷,学期末分别对2组学生施测。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学生在健康知识知晓度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 基于上述调查研究,作者提出了江西高校的健康教育实践模式。该模式突出大学生群体特征及高校开展健康教育的优势,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育性质,以多元化教学方法为特征的教育过程,以学校整体健康促进为目标的综合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