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程序化处理非丘脑性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方案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观察,进以验证此方法是否具有临床可推广性。方法:1资料来源:分析2013年2月至2013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共54例及HICH数据库中非程序化治疗组患者111例,对其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地域、主诉症状、入院时GCS评分、出院时mRS评分、是否有糖尿病病史、是否吸烟酗酒史、家族史、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发病距入院时间、脑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有无继发出血出现或血肿再次扩大、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并发症等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相关临床发病特点、可能的危险因素及按照自定的处理方案治疗后情况的分析。2选择发病72h内入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采用经头颅CT证实,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病例资料的排除标准为:(1)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动静脉畸形(AVM)、肿瘤(Tumor)、外伤或因全身性疾病如凝血功能障碍等引起的脑出血。(2)脑梗死后颅内出血。(3)伴有全身严重的心、肺、肝、肾等严重疾患或功能衰竭。(4)既往有过同侧卒中病史,并遗留肢体功能障碍。(5)入院前患者病史资料不详。(6)除外脑室出血、丘脑及幕下脑出血。(7)入院后未经过治疗则办理自动出院或死亡的患者。(8)未能回访到或失去联系的患者。3高血压非丘脑型幕上脑出血程序化治疗的具体步骤:(1)对于患者发病在24小时内,意识状态未达到浅昏迷者,可给予控制血压、止血等药物治疗,暂不给予脱水药物并且严密的观察患者意识变化情况;(2)对于发病24小时内,意识状态达浅昏迷或以上的病人,浅昏迷患者可用20%甘露醇0.5g/kg,达中度或以上昏迷者可给20%甘露醇1g/kg或与其它脱水药物联合应用,除上述药物治疗外,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变化,若意识好转可继续上述保守治疗,若意识无好转甚至加深的情况,可行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术后患者意识未见明显变化或变浅,6小时后可经头部引流管注入尿激酶(2-3万单位/次),一般每6小时注射一次(夹闭3小时后开放3小时),争取48-72小时内引流出血肿的90%左右;若术后患者意识未见好转或加重者可急诊行开颅手术治疗;(3)对于发病时间在24小时以后的患者,意识未达浅昏迷,出血量<20ml者,可给予止血、调控血压、营养神经等药物保守治疗;出血量>20ml者可行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术后处理原则同发病24小时内术后的处理。4资料描述与统计方法: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Q)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程序化治疗组和传统方法治疗组的患者,在总住院天数的比较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非参数秩和检验Z=-1.182,P=0.237)。2程序化治疗组和传统方法治疗组的患者,在住院总费用的比较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非参数秩和检验Z=-0.861,P=0.389)。3程序化治疗组和传统方法治疗组的具体疗效的比较。比较程序化治疗组和传统方法治疗组患者出院时的生存者愈后生活活动能力(mRS)评分:在165例研究的非丘脑型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程序化治疗组中,0分者3例、1分者4例、2分者6例、3分者4例、4分者13例、5分者22例、6分者2例;传统方法治疗组中,0分者0例、1分者9例、2分者14例、3分者9例、4分者41例、5分者36例、6分者2例。两组出院时mRS评分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非参数秩和检验Z=-0.476,P=0.634)。4比较程序化治疗组和传统方法治疗组患者在HICH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经肺部影像学诊断、痰培养、血常规、肺部体征等确诊):程序化治疗组肺部感染患者6例(11.1%),无肺部感染患者48例(88.9%);传统方法治疗组肺部感染患者31例(27.9%),无肺部感染患者80例(72.1%)。程序化治疗组肺部感染率为11.1%,传统方法治疗组为27.9%,程序化组的感染率低于传统方法治疗组,两组肺部感染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06,P=0.015)。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性研究,通过我们所指定的程序化治疗方案在治疗非丘脑型高血压性幕上脑出血方面,程序化治疗组患者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较传统方法治疗组患病风险低,对于出院时两组患者的生存者愈后生活活动能力(mRS)比较,两组病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