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OX法案颁布以来,国外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愈来愈重视,目前已形成一个较为系统而全面的研究领域。随着研究范围的拓展,国外学者逐步将焦点聚集在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相关问题上,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的种类、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特征以及缺陷披露的市场反应等方面的内容。由于国内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也处于不断完善之中,目前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相关问题研究相较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较少,而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的研究就更少有关注。基于此,本文将就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状况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进一步实证分析引起内控缺陷披露数量不同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不同所引发的经济后果,以期对进一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持。本文在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了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对内部控制缺陷相关理论、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通过归纳总结、逻辑演绎等方式,深入分析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为本文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选取了2011年和2012年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包含了284家上市公司,并简单的对这些公司披露的缺陷进行了相关描述性统计。根据前述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从公司复杂性、可用资源两个方面提出了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数量影响因素的假设,从审计费用、审计师辞职以及盈余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数量经济后果的研究假设,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以期对这些假设进行验证。通过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数量相关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初步验证研究假设的合理性,进而对模型进行回归,实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数量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为研究假设提供经验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交叉上市以及较大的公司规模会导致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数量的增加,而随着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数量的增加,公司面临的审计费用也相应提高、审计师辞职出现的可能性更高、盈余质量也更高。具体而言,在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时,我们认为影响内控缺陷披露数量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复杂性(包括是否交叉上市、是否经历了并购与重组以及成长性三个方面)和公司可用资源(包括亏损、公司规模以及经营现金流量三个方面)。在描述性统计中,我们初步验证了先前相关假设的合理性,进一步的实证检验表明,在公司复杂性方面,代表公司复杂性的交叉上市指标回归系数显示,同时在B股或H股上市的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数量更多,也就是说交叉上市的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数量可能更多;在公司可用资源方面,代表公司可用资源的公司规模变量回归系数显示,公司规模越大,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越多,这是因为规模越大的公司更有动机完善公司治理,提升内部控制水平,从而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更多地披露缺陷信息,以主动接受来自市场的监督,促进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向市场传递了高财务报告质量的信息,有利于提升公司形象。此外,上市公司股权性质也会影响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数量,当公司性质为国有企业时,其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数量越多,这说明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更加重视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其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可能也更加的完善。公司财务杠杆水平同样影响着其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数量,当公司财务杠杆越高时,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数量越多。这可能是因为资产负债率的提升导致公司面临更高的财务风险水平,以至于出现更多的财务层面内部控制缺陷。在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时,我们分别考虑了其对审计费用、审计师辞职以及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数量越多,其面临的审计费用越高、审计师辞职的可能性越大、盈余质量越高:(1)在审计费用方面,是因为较多的内部控制缺陷会致使公司审计难度的增加,加大审计流程中的内部控制测试工作,从而使得审计业务更加繁杂,致使事务所要求更高的审计收费。(2)在审计师辞职方面,由于披露较多内部控制缺陷数量的公司面临的内部控制风险越大,审计师可能会因为较高的风险而辞职。同时,我们在该模型中控制了上一期审计师辞职的情况和财务杠杆变量,发现上一期如果更换了审计师,那么本期更换审计师的可能性将变小;而较高财务杠杆的公司出现审计师辞职的可能性也更大。(3)在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数量与盈余质量关系方面,实证检验发现,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数量越多,其盈余质量越高。这是因为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主动向市场传递信息能够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增加公司的信息透明度,避免逆向选择,同时也有利于公司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建立良好的声誉。因此,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更多的公司,说明其愿意接受市场的监督,这从侧面反映出其更加有效的公司治理,从而其盈余质量更高。本文的贡献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概括性的描述了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相关问题的理论基础,包括了委托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并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内部控制缺陷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数量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第二,本文特别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数量相关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公司更为复杂以及可用资源更多的其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数量越多,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数量越多,公司面临的审计费用越高,出现审计师辞职的可能性也更大,公司盈余质量更高。第三,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别从加强公司“自律”、监管机构“他律”以及提高信息使用者专业水平三方面对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本文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本文选用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数量代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状况,并不能完整的反应其披露的整体状况。这是因为虽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虽然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与披露进行了相关的规定,但是缺乏统一而详细的标准和严格的监管手段,导致在内部控制缺陷明细的获取上存在一定的难度。随着我国内部控制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的更加细致化,可将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明确分类,从本质上构建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状况的相关变量。其次,由于我国2011年才要求境内外上市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相关信息,2012年才要求沪深主板上市的公司进行相关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相关的数据缺失较多。因此,本文只收集了2011年和2012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数据,重点研究了这两年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情况,因而本文样本涉及的区间较为狭窄,得出的结论可能因为仅研究了两年的情况而存在偏差。在后续的研究中,随着披露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年数增加以及对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更为严格的执行,可以获取持续几年的面板数据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使结果更具准确性与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