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浪漫主义时期,资本主义思想盛行,处在这个时期的西欧在民族解放运动思想的冲击下,唤起了世界音乐家的民族意识。作曲家们纷纷为追求张扬个性,不断的加入许多属于本民族特有的旋律音乐特点,从而推动了世界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在19世纪的30年代,许多国家出现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是十九世界浪漫主义时期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中充满对人性,社会,自然的思考。柴可夫斯基民族音乐中具有着俄国人民的忧伤情怀,这种忧伤情怀一方面来自于由于柴可夫斯基生活大背景,一方面则是受俄国传统作曲因素影响。柴可夫斯基对于俄罗斯民族音乐有着极为重要的特殊意义。他追随着俄罗斯民族音乐先驱者格林卡的脚步,在这片具有浓郁俄罗斯忧伤风情的土地上,勾勒出了一幅幅代表俄罗斯民族特色的音乐图画。舞剧《胡桃夹子》是柴可夫斯基根据德国作家霍夫曼作品《胡桃夹子与老鼠国王》的故事内容改编而成。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圣诞节的夜晚,克拉拉收到一个军官造型的胡桃夹子,在睡梦中与胡桃夹子变成的军官一起大战老鼠国王,游玩糖果王国的有趣故事。该作品音响效果富有梦幻及童话色彩,是西方圣诞节必演曲目之一。他延续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手法,同时使作品蕴含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俄罗斯著名的指挥家、钢琴家米哈伊尔瓦西里耶奇普雷特涅夫(Mikhail vasilievich plernev)从舞剧音乐的15首音乐小片段中选取了7首进行了钢琴改编,改编后的乐曲篇幅结构虽然相对短小,但却保留了柴可夫斯基音乐风格。他用钢琴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再现了舞剧故事情节。此篇论文共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柴可夫斯基进行简单的概述,该研究有利于学习者全面的认识和评价柴可夫斯基本人,有利于理解他的芭蕾音乐,第二部分则对改编的钢琴组曲《胡桃夹子》进行本体分析及风格探讨,第三部分结合自身演奏经验,将从触键方式、踏板运用、音色等多方面对钢琴组曲《胡桃夹子》进行演奏分析,并阐述钢琴组曲《胡桃夹子》存在的教学价值,为今后钢琴演奏、教学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在这部改编后的钢琴组曲中,乐曲中充满了只有在舞剧中才有的戏剧性,舞蹈性,故事性。《胡桃夹子》音乐会组曲集合了多种演奏技术,同时要求演奏者掌握更全面的演奏技巧,其中包括琶音的练习,音阶的跑动及跳跃把位的精确以及触键方式的掌握等。为了能够更加细致的模仿出管弦乐器的音色,除了依靠钢琴广阔的音域外,还需要演奏者能够掌握运用钢琴特殊性质的方法。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作品,不论大肆赞扬亦或者嗤之以鼻,作品的研究价值始终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