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散思维又叫做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等。这种思维是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者发现多种解答和结果的思维方式。其具有三大特征:变通性(思维灵活、随机应变)、流畅性(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和独特性(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教育心理学认为:创新思维有赖于发散思维。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树立“生命化课堂”的观念。课堂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实施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新课改以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发展阶段——青春期,这一阶段想象力丰富,积极性高,可塑性强。如果适时引导和启发,注重培养数学发散思维能力,定会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师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把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在亲身的探索中掌握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深层次理解所学知识,这在发展学生智能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本文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实际,力求探索一套关于在构建“生命化课堂”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较为系统、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非常6+1”课堂教学模式,并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具体实例给出教学策略和典型课例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创新能力。同时对此研究展开教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构建“生命化课堂”的背景下,采用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为核心课堂教学模式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能力;(2)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3)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