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月刊是出现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型左翼进步刊物,它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纯文学刊物,三十年代有名的作家几乎都在《文学》月刊上发表过文章。它是以“商业性”刊物面貌走上市场的左翼进步刊物。在当时,许多著名作家长期担任该刊的撰稿人,同时杂志也大力扶植和培养新起的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大名气的作品,有许多就发表在《文学》月刊上,可以说《文学》月刊对中国的新文学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三十年代文学创作中占有相当高的历史地位。特殊的三十年代社会语境,使得《文学》月刊在这一时期流露出有别于其它杂志的不同的政治文化气质。它不断地推动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的发展,关注着时代民生。它创刊于国民党严密的文网之下,艰难的生存了四年,它的寿命在新文学出版史上仅次于《小说月刊》,它的地位令三十年代的其它杂志无法望其项背。基于对期刊研究的意义与《文学》月刊重要性的认识,此论文将《<文学>月刊与三十年代文学——<文学>月刊研究》作为题目,通过深入研究来探索《文学》月刊上的小说创作,从而揭示其意义和价值。在三十年代,《文学》月刊发表了许多名篇,这些名篇代表着那个年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文学》月刊上的小说创作进行研究,来给这些作品在分类的基础之上进行定位。将《文学》月刊作为考察三十年代文学的线索,可以更加细致、深入地把握三十年代文学发展的脉络。本文对于《文学》月刊的系统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文学》月刊的创刊、终刊始末以及它生存的环境作简要介绍,并试图通过《文学》月刊的栏目设置之“杂”,和创作专号的份量来反映《文学》月刊的在三十年代文学中所占的地位。本部分的第二节又通过翔实的资料作者队伍作简要的分析,并对构成这种作家群体的原因进行总结探讨,最终此部分的落脚点在于概述与分析以上事实与情况,得出《文学》月刊的成功得力于编辑者博杂的理念、新老作家的积极的参与。可以说此部分是论文第二、三部分的论述基础。论文的第二部分将关注点放在《文学》月刊上的左翼文学上。左翼文学的兴起,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进程和格局。左翼文学真正走向成熟与繁荣是在三十年代中后期,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文学》月刊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利用社谈、书评、文学论坛等栏目对左翼文学进行批评指导,进一步为左翼小说创作纠偏,深化左翼小说创作的主题,扩大左翼小说创作的题材,着力推荐左翼新人新作,让左翼文学朝着更健康的道路发展。可以说三十年代的左翼小说是在《文学》月刊上走向繁荣的。此部分即分析《文学》月刊为左翼文学纠偏所做的贡献,以及《文学》月刊上的左翼文学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在论文的第三部分,将关注点放在《文学》月刊上的小说创作特质上。作为三十年代的大型进步刊物,《文学》月刊始终把经济、政治、人作为关注的重点,总是以浓厚的人文意识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认知。《文学》月刊始终站在平民的立场,对官僚豪绅的罪恶行径,丑恶嘴脸给予无情的批判,体现出杂志鲜明的批判立场。作为进步刊物的《文学》月刊不仅仅是一个民生叙事的文本,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阶级反抗的革命文本。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性,站在政府统治的对立面。它的反抗叙事或者说革命的表达不再像左联初期的作品那样革命口号和标语充斥文本、公式化和概念化严重,而是通过真实的生活画面来生动地展现革命和反抗的观念,革命倾向不只是体现在作品的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等方面,作家在选择的词汇色彩、作品的逻辑结构以及背景讲述中呈现出无意识的、普遍的革命倾向。也因此作品就同时具有了历史深厚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在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获得艺术审美的同时,作品又不失其革命意义。这也是《文学》月刊在三十年代文坛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最后,由这三部分概括分析出《文学》月刊在三十年代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并说明了它文学史、编辑史的独特而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