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有食即必有食器。兼具其区域与民族特色的木碗,是附着于其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从而也是了解其传统文化的窗口。迪庆州位于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界地,山高坡陡,气候寒冷,一个家庭往往需要兼行高原种植农业、畜牧业与商业才得以生存与发展,导致家庭劳动力人口流动性大,而且是在道路崎岖,远离家屋,气候寒冷之地的流动。需要有一种既能够保温,又不易破碎,同时又轻巧而便于携带的食器。其次,处于横断山脉腹地的迪庆森林资源丰富,为各种木器的产生储备了种类多样,并且数量丰足的树木,这是木碗文化产生的必要物质基础。本文立足于迪庆藏族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探讨木碗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背景、过程,及其所蕴含的多重文化意义。绪论部分介绍选题缘由、意义与田野点自然、社会环境特点,并在学术回顾基础上,进行理论预设。第二部分进入正题至第六部分,依次考察生产规模与生产方式、组织与生产者、流通与消费模式、木碗生产工具与原料、木碗种类与使用场景及其变迁;第七、八部分思考木碗文化变迁动因与木碗业面临的发展困境。认为迪庆藏族世俗与神圣生活中皆不可或缺的木碗系列产品,除了满足本地需要外,还具有远销西藏、四川,乃至印度、尼泊尔等藏区的传统。通过木碗,不但把云南、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藏族同胞联结起来,而且也将藏文化边缘地带的普米、纳西、傈僳、回等民族联结起来,也将藏族与上述民族的世俗与神圣世界勾连起来。因此,对于伴随时代变迁而在其材料、种类、形制、工具、生产与组织模式、用途功能等不断发生变迁的木碗文化的系统研究,可为木碗文化产品的社会关系(包括世俗与神圣两界)建构功能研究提供案例;二可为边疆民族地区在全球化加速人口流动的“亚非场所”①背景下,从民族生活工具到工艺品的“传统的发明”,并成为藏民族“全球化”与“被全球化”的重要媒介,及通过“民族文化资本化”与外界博弈的工具的转变诸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