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ICGA 联合 OCT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脉络膜高灌注区行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治疗(PDT)前、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 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贵州省眼科医院就诊的 CSC 患者作为本课题病例。每一位病患都给予直接或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确诊为慢性CSC或FFA荧光素渗漏点距黄斑中心凹小于500μm的急性CSC患者,行1/2剂量维泊芬光动力治疗。使用EDI-OCT模式测量病灶中心到病灶边缘上、下、颞、鼻的中点和病灶中心处各点脉络膜厚度,以其平均值代表病灶区脉络膜厚度。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分别进行测量。随访观察患者各时期的最佳矫正视力及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情况。于治疗后3个月检查FFA、ICGA观察病灶渗漏有无恢复及高灌注区变化情况。治疗前、治疗后一个月、3个月脉络膜高灌注区厚度及最佳矫正视力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 结果:收集到符合要求的CSC患者17例,共17只眼。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2例。其中5例为慢性CSC,12例为FFA荧光素渗漏点距黄斑中心凹小于500μm的急性CSC。平均年龄44±7岁。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为 0.30±0.16、0.16±0.15、0.10±0.12。各时间段的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6,23.31)=21.93,P<0.01)。各时间段俩俩对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2)。提示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视力仍有改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高灌注区脉络膜平均厚度值分别为381.25±62.49μm、317.20±63.95μm、299.19±69.00μm,各时间点间高灌注区脉络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2)=34.67,P<0.01),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高灌注区脉络膜厚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P<0.01);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表示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脉络膜高灌注状态显著改善;治疗后3个月较治疗后1个月相比脉络膜高灌注状态无明显改变。所有患者治疗后3个月视网膜下积液均完全吸收。 结论: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治疗(PDT)有助于CSC患者视力的改善及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的吸收,治疗后脉络膜高灌注区厚度显著降低;用ICGA联合OCT定点重复测量脉络膜高灌注区域厚度的变化是客观、可靠、值得推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