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性恋作为古往今来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少数人的性爱、情爱现象,为人类带来了绚丽丰富的同性恋文学艺术。同性恋文学包含着人们对性爱、人性、道德和社会规范等的深层次思考,已成为文学中一个独特的领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由于同性恋行为本身的非生育性、纯快感式等特点,历来被牛殖性的性和因占人口绝大多数比例而处于优势地位的异性恋霸权所压制,在西方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被视为罪孽,为社会道德法律所不容,成为被迫害、打击和禁止的对象。正因如此,同性恋作品在文学史上也一直处于被遮蔽、被忽视的地位,甚至许多同性恋作家不得不极力掩藏自己的性倾向或者不自觉的压抑内心对同性的欲望,但他们的作品中还是透露出浓郁的同性恋色彩,这些都在当今“酷儿理论”的语境下被一一解读,浮出水面。
二战后,同性恋文本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开始呈现一片繁荣之势,不仅逐渐被主流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同,还频频赢得文学大奖的殊荣。这种种实质性的改变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主要就是拜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世界范围内的同性恋解放运动所赐。这些运动带来的同性恋非罪化、非道德化、非病理化的重大成果,使社会氛围变得更加宽容,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得更加开放。一方面,国家和社会通过一系列权力的运作左右着同性恋文学的走向,这在文学作品中得到清晰的映照和体现,成为作品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同性恋文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也潜移默化的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近20年来,国外乃至中国港台的同性恋批评理论和同性恋文学研究高潮迭起,方兴未艾。但是至今,国内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和评论依然很少,从文学角度切入进行深入研究的更是风毛麟角,几乎尚属空白领域。有鉴于此,本论文即以此为选题,以十九世纪末以降,英国小说中带有同性恋情感倾向的作品为研究对象,以酷儿理论和福柯关于权力与性的相关论述为理论支撑,年限以1895年奥斯卡·王尔德因“鸡奸罪”而身遭缧绁、凄凉离世为起点,到2004年阿兰·霍林赫斯特凭其同性恋题材的小说《美丽曲线》勇夺英国“曼·布克”文学大奖为终点,展现一百年间的英国同性恋文学的曲折历程,其间几多心酸苦泪、跌宕起伏的风景,引人探究,发人深省。笔者拟在文学、文化的范畴之中,通过分析英国小说中涉及到同性恋题材的有代表性的几“点”,由“点”敷演至“面”,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对英国百年文学中同性恋描写的变迁做宏观全景式的把握,又从微观处展现个中幽深景致,挖掘和探讨同性恋文本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试图从文学和人性的基准出发,从社会分析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同性恋情的社会文化意义,希望能对今后中国的同性恋文学和文化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微薄之效。
第一章是对本文涉及的基本问题的阐明,主要解释了同性恋、同性恋文学、同性恋小说等相关概念,简要介绍了酷儿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福柯的《性史》中关于权力与性的关系的相关论述。第二、三、四章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所在。这三部分并不是散乱疏离的,而是被一条暗线紧密串连着的,这条线就是王尔德丑闻案这一同性恋史上的黑色“诅咒”。
第二章首先以历史的眼光,对命运多舛的同性恋和同性恋文学概况做了简要梳理。第二章的第二、三节结合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道德、法律观念,概述了王尔德作为同性恋文学史上最著名、最伟大的殉道者,其作品是蘸着牛命之血写就的同性赞歌,其不幸遭遇为英国乃至全欧洲的同性恋世界蒙上了浓重的阴霾,也极其深远的影响了英国同性恋文学的历史走向。
第三章重点分析了同性恋“诅咒”下的孤寂、压抑与抗争。主要以E·M·福斯特、D·H·劳伦斯、拉德克利大·霍尔和弗吉尼亚·吴尔芙的小说为丰分析。2@ 第四章讲的是“诅咒”的破除。结合二战后同性恋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成就,概述了英国同性恋小说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主要分析了霍林赫斯特的获奖作品《美丽曲线》所体现出的同性恋小说的新特点、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