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伤是机体在遭受包括外伤、烧伤、大手术或大量失血等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应激性损伤。因创伤、中毒等因素导致的住院病人占城市医院住院病人的7.5%,在城市人口住院原因中位居第四位。对创伤导致的循环血量不足引起的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大挑战。肠黏膜是机体遭受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最易受累的组织之一。因缺血导致循环血流不足,组织缺氧,导致细胞功能障碍,蛋白酶,磷脂酶活化,对机体造成第一重打击。循环血流恢复后,组织因再灌注导致氧化应激等损伤,加重肠道黏膜损伤,此时对机体造成第二重打击;随后细菌、内毒素易位并引发相应的免疫反应甚至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对机体造成第三重打击,严重影响病人临床预后。肠道屏障功能主要由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构成的机械屏障,肠黏膜内免疫相关细胞、潘氏细胞分泌的抗菌肽和杯状细胞分泌的黏蛋白等组成的免疫屏障,肠道内酸、碱物质等形成的化学屏障以及肠道内相对稳定的细菌构成的生物屏障组成。n-3 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3PUFAs)能通过改善细胞膜磷脂层n-3PUFAs与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6PUFAs)的比例,减少促炎细胞因子表达,促进抑炎细胞因子生成来减轻炎性反应,调节免疫功能,保护重要器官功能;还能够通过改善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肠道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维护肠道机械屏障。本课题首先根据研究需要建立稳定性好,可重复的失血性休克小鼠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小鼠肠黏膜固有免疫在休克复苏后不同时间的变化,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休克复苏后肠道固有免疫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小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肠道菌群种属和丰度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小鼠肠道黏膜免疫受到损伤,肠道菌群紊乱,且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加重,在复苏后第12小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恢复。给予n-3PUFAs后,受损的肠道黏膜免疫得到部分恢复,肠道微生态在此基础上也得到部分维护。这可能为临床中外科创伤患者使用n-3PUFAs保护肠屏障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进一步优化临床患者营养支持手段,更合理地指导外科病人的临床营养治疗。第一部分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小鼠肠黏膜固有免疫的变化目的:探讨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免疫在休克复苏后不同时间的变化方法:将10周龄C57BL/6J小鼠(体重25~30g)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对照组(CON组),假手术组(Sham组),休克复苏后4小时组(HSR-4h组),休克复苏后12小时组(HSR-12h组),休克复苏后24小时组(HSR-24h组),休克复苏后72小时组(HSR-72h组)。失血性休克组小鼠在麻醉下行股浅动脉穿刺,放血并使动脉血压维持在30mmHg左右,维持此休克状态90分钟后复苏。分别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小鼠,收集末端回肠,检测组织中溶菌酶和黏蛋白2的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小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4小时,肠组织中溶菌酶及黏蛋白已经降低,复苏后12小时,肠组织中溶菌酶及黏蛋白2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肠道黏膜免疫受损。随后,溶菌酶及黏蛋白2水平逐渐恢复。结论:失血性休克复苏后12小时,肠黏膜免疫损伤达峰值,更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肠屏障功能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第二部分n-3PUFAs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小鼠肠道黏膜免疫及微生态的影响目的:探讨n-3PUFAs对失血性休克复苏12小时后小鼠肠道黏膜免疫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4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对照组(CON组),假手术组(Sham组),休克复苏后12小时组(HSR-12h组),休克复苏后补n-3PUFAs组(n-3PUFAs组),休克复苏后补n-6PUFAs组(n-6PUFAs组)。休克组小鼠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同第一部分,给药组分别在复苏后经静脉按0.2g/kg体重/天补充n-3PUFAs和n-6PUFAs。复苏12小时后,处死取材。无菌条件下取肝脏、脾及肠系膜淋巴结进行细菌培养,检测n-3PUFAs对休克复苏后小鼠肠屏障功能的变化;末端回肠分别进行病理学检测,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并无菌刮取肠黏膜检测肠道黏膜细菌的变化。结果:与休克后复苏后12小时组相比,小鼠在复苏后12小时给予n-3PUFAs,能明显改善肠组织中溶菌酶和黏蛋白2的水平(P<0.05),杯状细胞数量也高于休克复苏组(P<0.05);肠系膜淋巴结易位细菌数明显减少(P<0.05),肠黏膜变形菌门明显减少(P<0.05)。但n-3PUFAs组仍未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且与n-6PUFAs组相比,溶菌酶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复苏后给予n-3PUFAs能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对小鼠肠组织的损伤,维护肠屏障功能并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