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以“独白”为特征的现代教学的弊端日渐突出,具体表现为过分追求知识传授,教师的主体精神过于彰显,教学内容过度确定,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程序性,等等。这些弊端的出现与自牛顿、笛卡尔以来的线性的、封闭的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为缓此窘境,本文借助代表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后现代思想审视之,进而认为以“平等”和“宽容”为精神内核的后现代思想对非中心性、差异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的强调,对意义和价值多元的倡导,对边缘状态和弱势群体的关注等都将给教学以深远影响,并将促使教学理念、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各个层面发生一系列变化。 在后现代思想视野下,教学理念将发生下述转变。首先,就教学本身而言,现代教学理念受到笛卡尔以来的线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将教学视为简单的、确定的和可控制的活动。但在后现代思想视野下,“人—人”生命系统不容回避的复杂性和意义的多元决定了教学中充满不确定因素,现代教学理念只是人为地忽视或抑制了这些因素,因而教学应恢复其复杂的本来面目,即具有不确定性、非线性因果性和不可逆性。其次,认识活动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教学中仅被视为将客观的、确定的知识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单向、线性过程。而在后现代思想视野下,随着知识观的后现代转向,即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价值中立性被知识的文化性、情境性和价值性所取代,教学认识活动将成为师生通过对话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不仅能够被发现,而且应该被生产、被创造。最后,就教师而言,在现代教学中,教师是拥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技巧的“教书匠”,主要负责知识传递和相应的常规教学管理。但在后现代思想视野下,由于教学本身的变动不居以及知识状况的变化,教师将成为拥有实践智慧的创造者和发展者,在做到灵活机智地处理教学事件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精神熏陶,并不断追寻自我完善。 就教学实践而言,在后现代思想视野下,它将呈现出一种向“所有人的真实生活与潜在创意”开放的姿态,它通过让那些被现代教学视为“噪声”的干扰因子,如问题中的无关条件、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学生的感情体验等登堂入室,使自身更贴近现实生活而远离制度化和符号化。具体表现为:1、对主体间性的强调将使师生双方成为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教学主体,师生关系通过消解中J自由“我一他”关系转向“我一你”关系。2、教学内容将以开放的、生成的态势由“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其回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向学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的、复杂且开放的问题,其二是由重间接经验转向实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动态平衡。3、后现代思想视野下的教学实践将通过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制定弹性教学计划、让学生自由表达、为学生提供“创读”机会等一系列方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教学文本。4、教学过程将由认识过程转变为教学主体的内在体验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的“亲历”将受到重视,个性化的体验将得到尊重,教学过程本身以及教学主体的感情因素将成为关注的焦点。5、教师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将不再视“无序”为混乱、噪声的代名词,而是在认清它的外在表现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克服由“无序”的不确定性引起的焦虑和恐惧心理,正视并善加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无序。 在教学研究层面,由于现代教学研究范式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规律及本质的追求有悖于教学实践的丰富多变与教学研究的人文性格,从而导致了现代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因此,后现代思想视野下的教学研究将由试图为教学实践“立法”的现代研究范式走向以多元解释为特征的后现代研究范式。具体表现为在研究中实现由寻找规律到直面现象,从建构理论到尝试解释,从一元到多元的后现代转换。与此相应,研究者的角色定位也将由外在的立法者走向内在的参与者,由“唯我独尊”的裁定者转为气自平气和”的解释者,从闭塞的宣示者变为开放的对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