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普遍语法的理论框架对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心理动词的习得进行了研究。心理动词的特殊性质之一就是,从表面上看,它们的语义-句法联接是任意的。本文首先对三种解释心理动词这一特殊联接行为的理论进行了比较:Belletti & Rizzi (1988)的精密句法说,Grimshaw (1990)的语义-事体交互说以及Pesetsky (1995)的精密语义说。Belletti & Rizzi (1988)认为尽管ES和EO心理动词的表层结构存在着差异,但是它们的深层结构却是相同的。ES心理动词的表层结构无特殊性,和其它具有规律性语义-句法联接的及物动词相似。但是在EO心理动词的表层结构,客体却却移位到了主语的位置上。Grimshaw (1990)认为ES心理动词的感知者被映射在主语的位置,这是因为感知者论元在语义和事体两个层面上都是最显著的。而EO心理动词的客体被映射在主语的位置,这是因为客体论元在语义和事体两个层面的显著性存在着冲突。Pesetsky (1995)认为ES和EO心理动词具有不同的Theta格:ES心理动词的宾语是目标或者主旨;而EO心理动词的主语是引起者。Pesetsky还提出了针对EO动词的双词素结构分析:例如,动词amuse包含了一个词根√amuse和一个零致使词素CAUS。本文支持这一零词素的分析方法。既然EO心理动词带有的CAUS在语音上是空的,就可能给二语习得者造成困难。本文通过一项经验性的研究来测试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是否能掌握EO心理动词的致使性本质。该实验采用真值判断的方法,以一部英文卡通电影的剪辑为辅助,来考察二语习得者关于英语心理动词特性的知识。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习者能够习得零词素CAUS,他们就能正确掌握EO心理动词的论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