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详细综述了饥饿对甲壳动物生理生态学影响的研究概况及水产动物补偿生长研究进展, 并通过一系列饲养实验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Osbeck))继饥饿或营养不足后的补偿生长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在25.0±0.5℃条件下研究了中国对虾(初始体重2.164±0.055 g,平均值±标准误)继饥饿后的摄食、对食物(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的利用、体重和身体成分的变化特征。恢复喂食后对虾表现出食欲增大,且这种摄食量增加与饥饿时间呈正相关。各饥饿处理组的食欲增大效应均持续了8天,尔后摄食率恢复至对照(持续喂食)组水平。恢复生长阶段各饥饿处理组生长加快,其中饥饿8天和12天的两组的干重、蛋白质和能量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恢复喂食后8天内,各组的食物转化率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其中饥饿8天和12天的两组的食物转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就整个恢复生长阶段而言,各实验组的食物转化率没有显著差异。饥饿超过8天后,虾体脂肪、蛋白质和能量含量显著降低,含水量显著升高。经过32天恢复生长后,除饥饿4天和12天两组的脂肪含量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外,虾体含能量和其他成分在各实验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中国对虾能够由调节摄食量和生长率来适应饵料可得性的变化,且这种调节能力与先期饥饿程度有关。 2. 查明了中国对虾继饥饿后具有补偿生长效应之后进一步研究补偿生长的程度。在25.0±0.5℃条件下对中国对虾(1.454±0.150 g)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后再供食的恢复生长实验。对照组C 连续饱食投喂32d;处理组S4、S8 和S12 分别饥饿4、8 和12d 后再饱食投喂28、24 和20d。主要结果如下:饥饿结束时各处理组的干重和湿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结束时S4 组和对照组间的干重和湿重差异不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