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群轮状病毒(Rotavirus, RV)是各种幼龄动物非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 BR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轮状病毒属(Rotavirus)。成熟病毒粒子包含11节段双股RNA基因组,可编码6种结构蛋白和5种非结构蛋白。牛轮状病毒感染多发生在1月龄以内的犊牛,引起腹泻疾病的严重程度差别很大,包括无症状感染、温和的自限性腹泻以及伴有严重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的重度腹泻。为了解牛轮状病毒在我国的流行情况以及流行的主要血清型,本研究从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北京、以及安徽等地收集115份牛腹泻粪便样品,应用RNA PAGE电泳和RT-PCR方法对所收集的粪便样品进行牛轮状病毒感染的病原流行病学检测。共检测出12份轮状病毒阳性样品,平均阳性率为10.4%(12/115),不同地区轮状病毒的阳性率差异很大(0~100%)。阳性样品经RT-PCR分型鉴定,新疆的1份和内蒙古的4份样品属于G10型,新疆另一牛场的2份和黑龙江的2份样品属于G6型。对所有阳性样品进行病毒分离,我们获得1株能在MA104细胞上稳定传代的病毒,经鉴定该分离株属于G10P[11]型轮状病毒,命名为HM26。G10型牛轮状病毒的分离在国内尚属首次。对该分离株进行序列分析发现,其VP4、VP7基因节段与VP6、NSP1及NSP4基因节段来源于牛轮状病毒的不同毒株,说明该分离毒株是同种属轮状病毒不同毒株之间的基因重配株。在进行轮状病毒分离的过程中,我们也分离出2株牛呼肠孤病毒和2株牛肠道病毒,这些病毒在牛腹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牛轮状病毒均是引起犊牛腹泻的主要致病因素,并且G6和G10型轮状病毒是牛轮状病毒流行的主要血清型。另外,应用基因重配方法构建轮状病毒多价重配减毒疫苗已经在人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方面取得成功。所以,本研究借鉴人轮状病毒的研究平台,构建能够涵盖牛轮状病毒主要血清型G6和G10的二价减毒疫苗。以羊轮状病毒LLR-85毒株和牛轮状病毒NCDV毒株为亲本病毒,构建了一株以LLR-85为基因背景重配了NCDV株VP7基因的重配毒株R191。经RNA PAGE电泳和RT-PCR序列分析两种方法的鉴定,证明R191的基因组组成为VP7基因来源于NCDV株,而其余的10个基因节段均来源于LLR-85毒株。用此重配毒株与亲本毒株LLR-85联合应用即构成能够涵盖牛轮状病毒主要血清型G6和G10的二价减毒疫苗。同时,对该疫苗毒株在新生犊牛体内进行免疫原性和病毒释放的评价。17头轮状病毒抗体阴性的不吃初乳新生犊牛,被分为4组,在出生后24h之内口服接种疫苗毒株和安慰剂。第一组2头犊牛口服接种R191,第二组2头犊牛口服接种LLR-85,第三组7头犊牛口服接种R191和LLR-85,第四组6头犊牛口服接种安慰剂。采集接种后(Post Inoculation Days, PID)0, 10, 21, 28天的所有接种犊牛的血清,用以分析犊牛在免疫接种疫苗毒株后血清中轮状病毒特异性的IgG和IgA抗体的反应情况。结果显示,免疫组所有犊牛在免疫后10天血清中抗轮状病毒IgG和IgA抗体均转为阳性,在免疫后21天血清中抗轮状病毒IgG和IgA抗体均达到最高滴度,分别为1:800~1:6400和1:800~1:3200。对免疫组所有犊牛在免疫后21天同时也进行了针对G6和G10型的型特异性中和抗体的定量检测,结果显示,每头接种犊牛均产生了不同水平的中和抗体,滴度为1:16~1:256不等。收集免疫犊牛接种后7天内的粪便样品,进行接种轮状病毒的检测。结果显示,在77份粪便样品中仅有2份样品检测为轮状病毒LLR-85阳性,排毒率仅为2.6%。良好的免疫原性和较低的病毒释放率显示,上述毒株可作为预防牛轮状病毒感染的疫苗候选毒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