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国家税费改革之前,国家通过“三提五统”的资源提留方式向农村提取资源,并通过高度组织化的村级组织完成资源汲取,村级组织具有强制度性权威,村级组织代表国家的行政意志直接和村民打交道而具有较强的治理能力。2003年国家税费改革以后,国家从农业资源中汲取工业化建设资本转为向农村输送公共品资源,大量资源下乡,一方面,乡镇基层政府的收益基础发生了改变,由此也将其工作重心转移到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资源,而不是关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税费改革之前,国家通过“三提五统”的资源提留方式向农村提取资源,并通过高度组织化的村级组织完成资源汲取,村级组织具有强制度性权威,村级组织代表国家的行政意志直接和村民打交道而具有较强的治理能力。2003年国家税费改革以后,国家从农业资源中汲取工业化建设资本转为向农村输送公共品资源,大量资源下乡,一方面,乡镇基层政府的收益基础发生了改变,由此也将其工作重心转移到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资源,而不是关心村庄中的资源、公共事务和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基层政权走向“悬浮”。另一方面,村级自治组织的治权开始衰落,农村基层组织治理资源和动力不足,越来越多的村庄走向私人治理路径。在国家制度供给能力不足,村庄治权衰落的背景下,许多资源稀疏的一般农业型村庄,其村级组织的配置性权威丧失,村干部只能靠在村内“表面公平潜在的利益攫取”、“针对性的私人动员”、“拉关系、套近乎、讲感情”的私人协商方式抑或是“消极作为”、“不出事逻辑”、等私人治理逻辑来积累治理资源,另一方面,乡镇政府的管控也使得村级组织的自治能力没有培育起来,乡村共同体的利益连带关系发生改变,村级组织没有培育起治理能力,造成了动员困境、项目落地困境、公共性萎缩困境等问题,此外,村庄的公共生活与仪式活动并没有培育村庄公共性而仅构成村庄私人关系的聚合,这些因素在村庄内的合力就构造了该村的私人治理,应该看到该村的治理逻辑是一种“去权威生成机制”而无法生产出农村治理现代化所需的体系与能力。基于此,本文运用深描和比较的手法,运用丰富的经验材料分别从两个村庄的乡镇政府、村级组织、村民小组、普通村民、钉子户等不同村庄力量的行动逻辑、参与过程以及扮演角色来呈现同样为资源稀疏的农业型村庄,浙江竹村与湖北河村不同的基层治理实践机制和结果,以及竹村在私人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治理困境、河村的制度公共性激活村级治理。具体来说,竹村村级私人治理逻辑主要存在着制度权威衰落困境、治理资源缺乏困境、村庄利益分化困境等,而河村主要动用了“制度动员、价值动员以及舆论动员”、“村—组—湾"三级治理架构”、“五议两公开”等再造公共性的规则,通过对两个村庄治理逻辑的对比,从而探讨私人治理对国家政权合法化的冲击、村级组织的治理困境、以及激活村庄治理公共性对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基于大量的经验资料,本文通过对资源禀赋上相近但治理逻辑相异的两个村庄的比较分析来揭示私人治理的运用在基层治理中的困境,并试图通过针对性的动员逻辑再造村庄公共性,其目的主要有:其一、在治理资源和治理权威绝对衰落以及治责结果化导向下,私人治理治理过程中不仅大量耗散村庄资源增加治理成本并进一步压缩治理的空间,还割裂了村庄的完整性和村治主体之间的异化,最终导致了治理困境。其二、探讨如何发挥村民在治理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促成国家资源与村庄真实需求对接从而再造村庄内生的公共性进行“多元治理主体”的治理动员与激活村民主体化的民主协商机制;其三、探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框架和国家大量资源输入的背景下,占主体的农业类型村庄的治理能力以及治理体系建设如何能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其四、对再造村庄公共性的意义与对国家-农村社会-农民关系之间的探讨,并为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一点经验之谈。其五、结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进行解读以期能成为有价值的参考。
其他文献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十二五”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举措。小城镇建设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小城镇大战略真正落到实处,推进我国城镇化在“十二五”期间健康有序发展,迫切需要关注现阶段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对闽侯县在海峡西岸经
为了寻求高职院校的长足发展,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环节。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我国正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迈进,将会催生一批高职院校,江苏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高等教育大省,招生总人数相比之前也应有所增加。高职院校要大规模扩招生源,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特色高水平院校。社会的需求、政策的推动、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等都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出了全新的需求。然而,经济发达地区每年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德育问题愈来愈受到重视,而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高中生,他们有更多自己的思想和独立的价值理念,对于新生事物更加敏感,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风格。在此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传统的“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僵化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采取与以往不同的柔性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中德育工作已是势在必行。笔者对永安市四所高中校德育工作情况展开
农田面源污染是我国当下的污染治理重点,也是全球都正在关注的问题。解决农田面源污染问题迫在眉睫,而当下从源头防控面源污染是其关键。施肥用量不恰当和方法不规范是导致农田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而仅仅为农户提供施肥建议不能完全改变农户的施肥管理方式,难以达到污染防控目的。本研究将结合施肥管理调查与土壤属性调查,构建农田面源污染源头防控技术推广策略,旨在对丘陵区农田面源污染源头防控提供依据。本文首先采用实地调
民办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民办学校在办学目的上带有一定的盈利性质,为达到这一目的,民办学校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使得德育教育的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因此,把德育生活化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融入思想品德课程教育很有必要,如何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本文从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
神话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原始理解,它体现了远古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欲望,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对人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神话具有丰富幻想的浪漫主义色彩,它塑造的人物形象极具高尚道德情操,故事积极地传递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对语文教学而言,阅读神话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想象力的激发、创造力以及哲学思辨力的塑造,甚至审美能力和认可本民族文化都会产生积极影响。目前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神话类文本所占比例并不大
翻译话语是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国的翻译话语在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翻译学界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如何推动中国翻译话语走向世界为国际学界所接受成为我国翻译学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以张佩瑶试图构建的翻译话语为例,剖析能够促进东西方翻译话语交流的话语叙述方式,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的翻译话语体系不足之处提供建议。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主要搜集两类文献:一是该学者生前公开发表的所有论文、译作、专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期,如何处理好新增的社会事务,更好维护群众基本权益已成为政府和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社会公众对于公共服务需求的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已越来越难满足这些日益扩大和复杂多变的需求。社会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公益活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得到了社会公众广泛认可。但是,我国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发育较晚,在发展过程又面临组织规模偏
电影文学剧本《终极证人》讲述了律师宋国栋顶着重重压力调查一起强暴案件的故事。《终极证人》以一起强暴案件为触发事件,聚焦城市犯罪现象,通过将不同人物置于金钱、正义、情感艰难选择的情境之中,试图管窥人物内心深处的复杂本性。故事以关照现实为创作初衷,通过展现社会底层人物的残酷遭遇,将社会边缘人物或社会底层弱者的困境和矛盾放大,以期引起社会群体对小人物生存困境的关注和思考。整个故事围绕律师宋国栋和犯罪嫌疑
本文为翻译实践报告,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以作者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实习期间所翻译的材料为基础,主要论证目的论中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对传记翻译的影响。在本次翻译项目报告中,笔者详细阐述了翻译项目执行的各个阶段。在翻译过程中,笔者采用目的论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理论基础,并在目的论翻译三原则的指导下探讨翻译过程中的两大难题及其解决办法。一是词汇翻译;二是长难句翻译。对于文化负载词与抽象词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