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中的艺术体验并非仅限于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也非仅指对杰出艺术作品的品鉴,而是人在生存环境中,每日与其生活中真实的物质空间与环境进行的积极活跃的交流。然而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碎片化、信息化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沦为“低头族”,沉浸在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加之随着高校大幅度扩招,人们忙着扩建校园,却忽略了学生真正需要的是可以激发艺术体验、促进相互交往的校园公共空间,这就越发导致了大学生归属感的缺失。在这种纷繁复杂的境况下,促使设计师对校园公共空间的重新审视与思考。本文以建筑现象学为理论工具,以厦门大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理论工具与研究对象的关联性,即“锚固”、“知觉的首要性”和“游走的路径”,并采用行为观察、访谈、空间图解的方法,对厦门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进行了调查研究,试图寻找学生艺术体验与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关系。首先,从宏观上依据建筑场所现象学的理论,讨论了基于场地的“锚固”所形成的校园整体空间环境,及其如何影响在校大学生对于校园公共空间中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体验;其次,从微观上以建筑觉现象学中“知觉的首要性”理论为基础,将体验的主体与客体分别分为三个方面讨论了学生的身体对具体空间的知觉体验;最后,将微观的空间节点串联起来,分析由“游走的路径”组织起来的空间序列是如何促进学生在校园公共空间中艺术体验的叠加,揭示了校园公共空间存在的意义:在人的游走式体验过程中创造事件或唤醒记忆,形成四维的情境体验,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结合理论学习与空间研究,最终总结出了激发学生艺术体验的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策略:“重返于物”的设计原则与“还原”的设计手法。并将归纳出的部分设计手法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音乐岛’景观及音乐台建筑设计研究项目”中加以应用,以期营造出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校园公共空间,也希望对今后的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研究有一定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