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学家们诸如奥斯汀、塞尔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发展做出了许多的贡献,他们指出语言不仅能够向我们讲述事情,而且能够做事。也就是说语言与行为相关,说话也就是在做事。他们也指出语言和行为存在不一致性,并对言语行为进行了分类。但是现代语言学家们批评这样的分类,他们认为这样的分类较主观和模糊,忽视了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语言现象和如何正确理解它。这恰恰是我在这篇论文里重点关注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要从言者和听者的角度来理解间接言语行为。语言行为是交际过程中最小的单位,它构成交际结构中更大的单位。在实际的交际中,人们通称故意选择间接的使用言语行为。也就是说,人们出于礼貌或为了避免尴尬,用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真实的意图。接着另外一种更重要的语言现象—ISA(间接言语行为)进入我们的视线。当然这早已引起众多著名语言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些语言学家们相继为该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使之更完善和成熟。ISA(间接言语行为)作为最常见、最重要的言语行为,不同于DSA(直接言语行为),它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的形式与功能的不对应性以及语言的字面意义与话语意义的不一致性。根据塞尔(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又可细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其中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以其复杂性,不确定性和独特的推理性,更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本文从S(言者)和H(听者)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阐述非规约间接言语行为的某种规律性。研究表明,对于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过程就是S的编码和H的解码或推理过程,两者相互合作共同促使间接言语行为的交流顺利且成功的完成。笔者主要依据关联理论和语境理论,对该语言现象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和研究。在动态的交际语境中,S的编码以最佳关联性为前提,带有高度的选择性。S要主观地选择某些语言符号去激活H的概念结构,蜻蜒点水式的点击H的概念结构。且S的编码过程并不是一锤定音的,具有不可逆性的,而是在必要时是可调整的,可调节的。决定S对间接言语行为编码的间接程度的四大因素分别是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相对的社会权力、社会距离、所涉及行为的强加程度、相对的权利和义务。而H的解码过程更是一个结合最佳语境获取最大关联之后,对语境再加以补充和完善后,最终获得最佳关联,从而识别话语言外之力的推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