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宜居性已成为城市发展共识,是城市化后续发展动力来源,并对提升城镇化质量有着重大意义。而社区是城市构成的基本单元,也是推进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当前城市发展面临转型,从宏大叙事转向日常生活的趋势日益明显,加强社区环境建设已成为紧要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从社区层面出发,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以系统评价理论为基础,融合居民生活圈理论,按照“评价目标→评价要素→评价方法→评价结果→提升建议”的总体思路,构建适宜于社区环境宜居性的评价体系,以此来测度社区环境宜居性的空间格局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及类型特征,为城市政府建设宜居社区提供参考,从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空间质量与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本文构建的社区环境宜居性评价体系的过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确定评价目标,参考《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确定了社区环境宜居性应包含宜“居住”等五个目标;二是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分为5个维度、15个要素及27个指标,并明确各项指标计算方法;三是确定评价方法,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及熵值法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测算权重,使用综合指数法计算评价分值,引入K—means聚类方法进行社区环境宜居性类别划分;依据上述评价体系选择长沙都市区内719个社区评价其环境宜居性,基本结论如下:(1)在综合指数评价上,约60%的社区其环境宜居度位于一般等级以下,具有各区县差异明显、河西与河东差异较大及空间上呈现“核心—边缘”的分布格局等特征,部分社区存在职住失衡、街区尺度较大、养老设施缺乏、医疗体育及等公服设施空间分布不均衡等具体问题。(2)在聚类特征分析上,依据各维度的最终聚类中心将各社区划分成四个类别,释义为品质提升型、环境修补型、基础保障型及功能完善型。最后,针对其社区环境宜居性存在的结构性特点及具体问题,借鉴国外代表案例城市的建设经验,分别从认识层面及规划层面探讨初步优化策略,包括促进公众参与、倡导职住平衡、推行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具体策略。